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從《晚風》看領袖題材創作的變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8日 14:2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鄧小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尤其是他主政的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民的歌頌以及藝術家的表現,基於最樸素的情感而成為一個時期以來美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如果説誕生於1977年由李寶林等創作的中國畫《葉副主席、鄧副主席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以及之後的中國畫《鄧副主席在軍艦上》(周順愷,1978年),還帶有“文革”後期創作的某些印跡的話,那麼,1979年的李秀實的油畫《疾風》(70 cm134cm)則讓人們耳目一新,成為“文革”之後最初表現鄧小平形象的代表性作品。這在30年的歷史發展中,表現領袖形象的美術創作作品與此前相比,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91年,在為紀念中國共産黨誕辰70週年而舉辦的全國美展上,劉大為的《晚風》別開生面,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其原因是,他沒有用以往的方式去表現鄧小平豐功偉績中的具體事跡,而是表現他賦閒之後的普通生活,將領袖從神壇上拉向了靠近基層民眾的現實生活之中。但是,人們於此中仍然可以看到這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尤其是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時代貢獻。從“紅光亮”、“高大全”,到平民化、生活化,反映了時代和藝術的變化,而圖像的傳達能夠形神兼備地表現領袖的風采,正是劉大為在藝術上努力的成果。在他看來,這是“工筆人物畫技法的一種新的表現手法,因為工筆國畫創作領袖形像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課題。所以這幅畫在內容和技法上也算是進行了新的嘗試”。

       為了這幅畫,劉大為曾經兩次找鄧小平的女兒鄧林徵求意見。當時他曾設想過幾種方案,例如:畫戰爭年代太行山時期穿軍裝的鄧小平,當年的環境和服裝都很入畫,但他考慮到表現那個時期的小平不能完全刻畫出他不朽的功勳和改革開放總工程師的偉大形象。在與鄧林的交談中,他了解到小平在操勞一天的飯後總是到院子裏散步休息,鄧林還告訴他説:“有幾棵很漂亮的大樹,有幾把藤椅,累了後總坐下來看看報紙,喝點茶。”這是這幅畫的構思來源。在具體表現上,劉大為認為用工筆來創作更深刻更精到,環境的處理更寫實且又富於裝飾味,用大樹、藤椅等道具來襯托能更好地突出小平同志的形象。而在語言上則吸收了古典油畫、素描的手法,克服了傳統中國畫較“平”的不足,使形象更加豐滿、深刻。因此,這幅畫獲得了建黨70週年全國美展的銀牌獎和關山月中國畫創作銀獎。此後,這件作品成為近年來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次數最多的作品。

       《晚風》之後,鄧小平題材的美術作品在各類全國性的展覽中不斷出現,特別是到了2004年,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00週年,有幾個相關的“全國美術作品展”將這一題材的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可是,人們印象深刻的還是《晚風》。在表現事跡和表現崇高這兩類領袖題材的美術創作中,當下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人們心目中的領袖形象日益平民化,藝術創作就更是如此,領袖形象如何動人和感人,如何在樸實的親情感中喚醒人們對於領袖應有的尊崇,《晚風》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選自《美術報》)

熱詞:

  • 劉大為
  • 藝術家
  • 藝術
  • 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