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名家張旭光訪談錄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8:0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賀進:您在中國書協主持了八年的工作,這八年也是中國書協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您處於這樣的時期,為中國書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比如主持國展籌備、評選等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創作思想,改革了評審機制,在這期間推出了一大批青年書法家,所以有些朋友提出“張旭光時代”的口號,我想知道您在中國書協工作的這幾年最大的感受什麼?

       張旭光:在書協的這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離開書協時我所説的一句話:“不遺憾!”不遺憾是指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書壇的事業,我當年在書協培訓中心當副主任的時候,我主要工作用在專業本體上,創作、教學、技法問題為主,回到書協當領導之後就著眼于整個書壇,不是技術問題了,是整個書壇的走向、創作的環境等,我覺得這一點我是盡了最大的努力。2002年的首屆蘭亭獎的時候,在籌備會議上我講話,還寫了一篇文章名叫《關懷這塊土壤》,我覺得我是對整個書壇做了一個很好的分析,我是把書法設定為整個傳統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奇葩,奇葩開得鮮艷的花首先土壤就得澆灌肥沃,恰恰我們這些人最缺的就是這東西,所以我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書壇最基本的問題。對於整個書壇的主流書風到底是走什麼道路?我經過很多的思考,特別是到了八屆國展以後我就總結了三句話:“堅持傳統、鼓勵創新、多種風格”,這三句話也成了中國書協堅持的原則,其實各省書協也有這共識。提出這三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把流行書風與老同志的觀念結合起來,流行書風的現代感、流行意識都很好,但卻輕視傳統。我記得當時《書法報》發過這樣的文章,題目是《與傳統決裂》。前一段時間在書譜學院劉正成主持的研討會上,我發言講到:“流行書風有成就,但肯定成不了主流,因為它輕視傳統;同時對於一批老同志反對、抵制流行書風,也依然成不了主流,這是因為他們對時代不敏感。”我所強調的這三句話就是把流行書風的現代審美意識與老同志所強調的傳統所結合起來,把兩者的優勢都運用起來,堅持傳統的問題也就成了不可動搖的原則,這是書法的基本規律,因為歷史上沒有擺脫傳統而成大器的先例。還有就是也不能死守傳統,也要鼓勵創新,傳統萬歲,創新是萬歲加一歲,要有這樣的共識。第三句話是“多種風格”,在國展評選當中,這句話最受用。如果都寫二王,突然有一個寫瘦金體的,可能就讓人眼前一亮。書壇是一個百花園,如果這個花園開得都是牡丹,也就沒什麼看頭了,所以必須是百花齊放,哪怕是野草在百花園中也有它的價值。我在西安的一次會議上也提到,無論是流行書風還是什麼書風,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的關係。回到北京後,張坤山先生給我打電話,説“你的講話像當年解放老幹部一樣,大家的心結都解開了。”蘇士澍説我講的跟啟功先生暗合。就説明這個問題提出來大家是贊同的。但是我是冒著風險提出來的,因為當時反對流行書風的勢力非常大,大的嚇人。我本著對藝術的忠誠,就應該提出來。在這之前很多年輕人都不投稿(國展),他們認為國展都是老傳統,投了稿大部分評委也看不懂。這是當時的一個現狀,我提出這個觀念之後,可以説開闢了書壇的一個新天地。因此八屆國展的收稿數量達到了36000件,在當時是空前的,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另外,我們當時設定了對獲獎作者進行文化考察的機制,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素養。因為書法説到底是一種文化行為。對錯字、繁簡同篇,文字常識的問題,給予扣分等等。對此,在學術上也有不同的意見,但總體上方向是正確的,我們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人的提升,目的是培養書法家,而不是寫字匠。

       賀進:北蘭亭是書法藝術的一個陣地,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北蘭亭逐漸被大家所認識和關注,可以説形成了書壇的一個現象,尤其是從去年開始策劃“上巳雅集”活動,讓大家對北蘭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想了解一下北蘭亭的情況,還請您談一談?

       張旭光:北蘭亭算是我離開書協之前就開始籌備了,但是乙莊老師也想有個大的場地搞書法教學、研究。

       乙莊:我們最初的想法也是很簡單的,就是想提供一個地方大家來交流和學習,北蘭亭也不是我和張老師自己的,是大家的,只要有共同愛好來到這裡,我們都歡迎。

       張旭光:後來取名字,我們想來想去就起名為“北蘭亭”,起完之後還感覺不錯。從這之後就研究它的定位,後來就定位在“以書法特長為社會做點事”上面。也就是説我們就有這點特長,幹別的也可能幹不好。書法作為文化事業與社會文化建設聯絡地也比較緊密,能做點事,也能體現一種社會價值。其實北蘭亭是官方機構下的一個補充,而且我們理解在多元文化的當下僅僅靠官方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發展了。我們看到民間的書法團體越來越多,包括縣級的書法團體都逐漸呈現出自己的面貌了。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體制逐漸市場化,市場化的前提必然是多元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計劃經濟的模式已經落伍了,不光是書法,所有的行業都不是官方一家在做了。所以我就感覺民間的、自由的沙龍、團體所承擔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北蘭亭就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場地,朋友們來了可以寫字,可以彈琴、喝茶等。其實現在社會比較需要這種自由的形式,太官方的形式與老百姓離得有點遠。北蘭亭的含義一個是承傳蘭亭的精神,蘭亭精神無非幾個方面,一是文人雅集的快樂,二是對生命的超越,三是王羲之的蘭亭詩“萬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的發展創新精神,所以我們首先承傳這個蘭亭精神。蘭亭又是帖學的象徵,北蘭亭就有了新帖學的含義,就是説要把北方人的性情和帖學結合起來,能夠增加時代的氣象,與真正北蘭亭創新精神不謀而合,而且是承傳他,弘揚他,普及他。當然現在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張旭光搞北蘭亭就是跟蘭亭對抗。但是我也不聽這個,我做事不是為我自己做,我就是對社會有一點擔當而已。我就是聯絡大家一起做事,我絕不做個人的事,我做就是朋友的事,同仁的事,書壇的事,一起做,大家一起快樂,一起提升、成長,我覺得這種思想下我也不怕別人説三道四,要是這些都聽的話,那什麼事都做不了。不管別人怎麼説,我還會堅持下去,而且我現在一定要把他做成一個品牌。有人會説我通過活動掙錢,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就説錢的問題,我的作品市場很好,掙錢比這來得快。這多累,組織這麼大的活動,請人,有時候甚至求人,打電話,要是掙錢發財靠這個不行。正是因為不靠它掙錢,它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熱詞:

  • 名家
  • 張旭光
  • 訪談錄
  •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