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談談書畫同源及骨法用筆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17:3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為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書畫同源包括兩方面的涵義:①指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漢字起源之初的象形特點本身就具有繪畫性。在初期的象形字中,古人用線條把物體的外形圖案化。每一個字就是一幅畫。②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及審美標準。經過上千年發展,中國的書法和繪畫源遠流長,互相影響,交相輝映,構成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往深裏説,脫離中國書法的審美趣味、談中國繪畫的藝術性,幾乎是不可能的。書與畫在用筆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其中最主要的一致性表現在對骨法用筆、筆精墨妙的推崇上。而骨法用筆,筆精墨妙,不僅需要下苦功聯絡,更需要堅守內心操守,體會“生死剛正謂之骨”的精神境界。

       中國書法與繪畫交相輝映,互相影響,線條是中國畫構圖的基礎

       中國書法成為非常優雅抽象的藝術,與中國文字的象形特點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字起源之初,往往以線條概括物體之外形,並慢慢從具象到抽象,內容越來越豐富,其後經過不斷的演變,書法成為主要研究線條美的一門藝術,而繪畫則既重視線條的美感,又重視筆墨的精妙。線條是中國畫的基礎,故學畫者必先學書。作畫而不通書道,則其畫無筆;作書而不通畫理,則其書無韻。在中國畫中,線條的作用遠遠地超過了西方繪畫對線條塑造形體的要求,中國畫,講究筆墨的書寫性,寫是筆行紙上,有疾有徐,有輕有重,有氣有勢,有韻律有節奏,筆下千變萬化,卻追求無一筆無來歷的境界,因此,中國畫家在作畫時,常稱之為寫畫而不説畫畫。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一書中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書畫同源:一方面在用筆的技巧上,例如畫竹,幹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郭熙、唐棣畫的樹、文同畫的竹、溫日觀畫的葡萄,都是由草書中得來的;另一方面書法所體現的審美理想,如龍跳虎臥、戲海遊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更是書畫相通的。現代畫家黃賓虹説:“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士夫隸體,有殊庸工(《古畫微》)。這些論述主要強調了繪畫用筆與書法用筆的相通之處,並以此説明文人畫家和書法家需具備廣博的修養和豐富的藝術想象。

       對書畫同源的強調,有賴於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宋元時期出現的文人畫,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最終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最重要、成就最高的組成部分。中國畫在宋元開始的“文人化”,一是書法化,二是詩化,這種對書畫化和詩化的追求,具體到畫家那裏,就是在繪畫過程中,非常講究書法用筆和意境的追求。《趙孟俯題柯九思通竹詩》説:“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歷來被看作書法化傾向的宣言。對書寫性的強調,提升了繪畫的境界,帶來了繪畫抽象造型空間的確定性,宋元時期的文人畫,往往在簡約的畫面中,蘊藏著對每一技巧局部的嚴格錘練與精心推敲,空白大膽,往往寥寥數筆,卻又經過巧妙安置,有計白當黑之妙;而對線條力度、厚度和節奏美感的追求,極大提升了線條的質量。近代的書畫大師黃賓虹將這兩者的關係更加明確地提出來,他説,如果不以書法來論畫,就沒法與你討論繪畫的問題。書法是中國畫完成構想的基本媒介,對畫來説,筆墨精妙是關鍵,而筆墨精妙的關鍵一是書法用筆,二是墨法華滋。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筆蒼墨潤,韻味盎然。張大千曾強調:“學畫第一重要的是勾稿練線條”,而潘天壽在《新美術》中指出:“把書法中具有高度藝術性的線應用於繪畫上,就是中國畫中的線具有千變萬化的筆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藝術性的線條美”。文人化還非常重視中國畫詩化,正如蘇軾稱讚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文化制約下古典詩歌所追求的種種寧靜、杳遠、清雅、淡泊的趣味,漸漸擴展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趣味。這種種熏陶,潛移默化進入了畫家的頭腦與習性中,使畫家紛紛追求繪畫中的詩意,強調繪畫中的意境,在畫面格調、技巧風格方面無不強調詩的風流蘊藉,含蓄清淡。宗白華在《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中指出:“引書法入畫,乃成中國畫的第一特點……中國畫以書法為骨幹,以詩境為靈魂,詩、書、畫同屬於一境層。”

       在中國,書與畫,除了同樣追求線條的美感和詩歌的意境,書法所強調的均衡和工穩,適用於中國繪畫的開闔與佈局,而中國繪畫講究的意在筆先,氣韻生動,亦為書法之要旨。至於行筆、運筆內含張力的大小,一直以來同為書畫兩界判斷作品的重要標準。在中國書畫歷史上,善書者往往能畫,趙孟俯、倪雲林、沈周、董其昌、石濤、金農等,都是書畫並重的大家。中國畫的筆墨問題始終與中國書法的發展緊密聯絡,如清代碑派和金石學派的興起,對繪畫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金石書法的興盛是清代筆墨發展的重大貢獻,金石畫派對後來的創作起到了很大作用,金石學對書畫的影響是一場筆法革命。比如吳昌碩學習研究金文、篆書,他第一次見到任伯年時已經50多歲了,而他在這之前從未畫過畫。任伯年在看到他深厚的金石書法功力後就鼓勵他畫畫,吳昌碩當場作畫就讓任伯年拍案叫絕。論畫的技巧,任伯年要高出一籌,要論筆墨的格調,吳昌碩就要比任伯年高出許多了。這充分説明了金石書法對繪畫的重要性。繪畫格調的高低與書法修養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黃賓虹有很高的書法修養和金石修養,這對他的國畫創作有著極重要的作用,正是書法金石方面的積澱成就了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在《自題山水》中黃賓虹指出: “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剛柔得中,筆法起承轉合,在乎有勁。”他從筆法把畫家分為庸史、名家和大家。“法備氣至”這個法就是筆法。他還將筆法總結為平、圓、留、重、變五法,這也是對筆性的要求。平如“錐畫沙”,圓如“折釵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墜石”,變即方法創新、富於變化。這五個要求是衡量線條質量很重要的標準。我們知道,凡是好的書法線條質量都是過關的,有了這五種筆法自然會使作品風骨勁健、超凡脫俗。中國畫中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都強調用筆,筆墨的關鍵是用筆。書法結構、線條之間疏密變化、剛柔並濟都是畫面優劣的決定因素。李可染先生曾對我説過,對中國畫家來説,線條用筆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畫歷史上,真正在線條上過關的畫家並不多。所以我在55歲以前一直在線條上下功夫,所做的畫面造型也以線為主。很多時候,雖然只是簡單的幾根線條,就能包含許多內容,線條要體現筋、骨、肉,要有平、圓、留、重、變的要求,要有內涵,要有方圓、疏密、剛柔、輕重等等變化,不像西洋繪畫那樣,對線的要求只是流暢。一條線對中國書畫家來説要修煉一輩子。

熱詞:

  • 藝術家
  • 國畫家
  • 藝術
  • 李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