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馮驥才:商業化和政績化是“非遺”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09日 16:2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馮驥才(資料圖)

       新華網北京6月8日專電(記者 廖翊、徐硙)第8個文化遺産日到來之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京舉辦了一場關於非遺傳承人的研討會,主題是“傾聽傳承人心聲,關注傳承人命運”。

       此一主題透露著,我國非遺傳承人生存現狀並不樂觀。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兩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頒布實施,我國非遺保護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但是,在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傳承下去,仍有很大隱憂。

       “文化的商業化和文化的政績化,是非遺傳承面臨的最大問題。”研討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説。

       他表示,經過10年地毯式的調查,我國已把非遺“家底”摸清,並且頒布了非遺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保護體系。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明白文化遺産的意義,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無法真正承擔起保護之責。

       學者劉錫誠介紹,對於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生活和工作待遇,國家給了很好的扶持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沒能得到很好落實,而省級以上的傳承人主要生活在農村,因此,他建議扶持政策“應該向農村的傳承人傾斜”。

       更大的困擾來自社會環境的變遷——隨著傳統村落日漸消失,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悄然改變,非遺傳承人離開本土,進入市場,一部分非遺開始發生“遺傳變異”。

       比如,有些傳承人在利益驅動下,由畫農婦改畫仕女,由畫農舍改畫山水,失去了堅守,淪為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跑的匠人。

       “民間藝術是要有底線的,不能因商業利益而丟棄非遺本質。比如剪紙,手工創作就是它的底線,否則,它的生命就會完結。”中國民協副主席羅楊説。

       同理,從利益和政績出發,有些地方對於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採取不同的對待方法。“像手藝、民族服裝、表演等,這些能帶來遊客和收入的文化,政府就重視。而民間故事、民間傳説、口頭文學,這些和政績、收益挂不上鉤的文化遺産,消失得最快。”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馮驥才認為,文化遺産保護,政府管理必須跟進。

       “地方政府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不應把非遺推向市場,‘非遺開發’一詞必須反對。同時,非遺保護一定要和孕育它的傳統村落保護結合在一起,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村落一定要保護住,這樣才能保護住非遺的文化空間。此外,專家不能在非遺保護中缺失。專家要走出書齋,成為田野學者,要用專業的眼光和科學的標準幫助非遺傳承人。”

       “非遺傳承應是全民的傳承,每個人都應有這樣的自覺。”馮驥才説。

熱詞:

  • 馮驥才
  • 非遺
  • 傳承
  • 面臨
  •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