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雷奧琳:用心呵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9日 14: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作者:雷奧琳

  在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産日到來之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表示,中國非遺的保護體系雖然日趨完整,但瀕危和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6月8日中國新聞網)

  6月9日是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産日,今年文化遺産日的主題為"文化遺産與文化繁榮"。一系列豐富的慶祝儀式在各地先後上演:湖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藝術設計比賽優秀作品展6號開幕;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活動8號正式啟;包括9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南京非遺館同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12日將在北京開幕這些活動向公眾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拉近了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百姓生活的距離。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氣質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徵。自2005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産日以來,這個旨在營造保護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産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的"年輕"的節日,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目光。

  截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14.99億元人民幣用於非遺保護工作,在此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非一朝一夕之功,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存在"物質化"功利傾向嚴重;行政干預過強;很多非遺項目在城鎮化的變遷下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遺傳承人員老化,缺乏年輕的繼承者等諸多問題。

  政府機構不能完全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重任。由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特殊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産自古以來便與人民群眾保有天然深刻的聯絡。他們由人民群眾創造,並世世代代前後相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産,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大眾息息相關,缺乏大眾關注和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只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生命力。基於其活態流變的特點,每個公民都應該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份子,在此層面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也不再只是"保存",保護更需要大眾的積極參與。這意味著非遺保護不僅得依靠足夠的資金支持,還須呼籲所有人投身其中,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榮,以自身行動將其發揚光大。

  6月6日,60名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傳承人成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的首批獲獎者,這反映了國家正在重視每個"人"在此領域中的巨大能量。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前路漫漫,但中國人都應全力以赴,因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便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來源:齊魯網)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文化遺産日
  • 雷奧
  • 文化遺産保護
  • 傳承人
  • 民間文藝家協會
  • 軟實力
  • 武庫
  • 2005年
  • 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