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為何難解傳承人之困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26日 17:2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困 局

      康玉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説做宮毯是個苦差事,工藝精細繁瑣,近年來老藝人陸續退休,而年輕人卻招不上來,從業者越來越少。“現在從事此技藝的全國只有7個人。”而在2008年,這個數字是“10余人”。

      近年來,被尊為“人間國寶”的非遺傳承人儘管受到國家級的重視和支持,但在工業化量産和商業化運作的衝擊之下,這些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空間不斷受擠壓而碎片化、邊緣化,隨著傳承人大都邁入銀發高齡,許多絕活、絕藝因後繼乏人瀕臨失傳危險。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宮毯織造技藝因為列入了國家級保護項目名錄,並有著北京地毯五廠的全力保護支撐,所以傳承狀況在全國來看,並不能算太糟糕。在地方,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因傳承人離世而成“廣陵絕唱”的現象也不鮮見。

      2011年1月22日,94歲的嚴邦鎮與世長辭。作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他的去世,標誌著一部西安高腔傳奇的終結。2011年年底,湖南省株洲縣“太湖皮影戲”傳承人唐升習過世,“太湖皮影戲”也隨之失傳。

      非遺傳承人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瓶 頸

      在文博會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京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孫穎指著一件華美的龍袍説,這裡面用了大量純金拉成的細絲,要幾個月才能完成,這使其價格非常昂貴,而價格高又直接影響了銷路。

      其實很多非遺項目都是如此,因其製作方法的繁複、精巧,材質的獨特、珍貴,只能手工製作,再先進的機器設備也替代不了其中的手工工藝。宮毯、京繡、雕漆、牙雕、景泰藍、花絲鑲嵌等非遺技藝,從設計到製作全都採用手工,中間要經過幾十道工序,製成一件作品往往歷時幾個月甚至幾年。

      今年春天,記者去採訪國家級傳承人、雕漆大師文乾剛時,看到他正帶人往一面涂好漆的屏風上貼畫稿。這面屏風,是為即將建成的北京市非遺博物館製作的,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年,還沒正式開始雕刻。

      手工製作的作品精美絕倫,但也必然帶來批量生産有難度、資金捉襟見肘、人才短缺等問題。而這三大問題,正是扼制非遺發展的普遍性難題。

      “要能沉下心,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還要有一定的悟性,好苗子比較難挖掘。”這是很多老傳承人一致的感受。同時,由於資金方面有一定的缺口,非遺項目要吸引和留住年輕人也存在困難。近年來,京繡、雕漆、花絲鑲嵌等非遺項目都在嘗試招聘大學生,但兩三千元的月薪的確沒什麼吸引力。

      “一上午坐著不動,可能也做不完一片葉子。”花絲鑲嵌大師王樹文在接受採訪時説,“正是由於工藝繁瑣,一直以來很難招到合適的人,城裏人不願意幹,只好從山東、河北等地農村招學徒。”

      差 異

      非物質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物質文化遺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滲透在血脈中的文化,是以人為載體、長在人身上的活體遺産,因人而生、因人而傳。因而在遭受市場浪潮的衝擊與洗禮時,很多項目的傳承與發展狀況,往往與傳承人的個性特質密切相關。

      大多數非遺傳承人,雖然身懷絕技,但在所傳承項目的經營和推廣方面並不擅長。幾年前,北京市有關部門出資,把首都機場附近的一處院落無償提供給包括康玉生在內的8位非遺傳承大師使用,每人一座小樓,統稱“燕京八絕”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但是由於康玉生年事已高,他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廠人手不夠,加之生活配套不完善,最終宮毯項目無奈退出了那個院子。

      近年來,也有一些非遺項目,得益於傳承人的年輕、活絡,交際、推廣能力強,逐漸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比如,古琴,一度因為“曲高和寡”瀕臨失傳。但在北京市大興區,記者看到傳承人王鵬打造了一個琴人的夢工廠——“鈞天坊”古琴製作基地:這塊一萬多平方米的園區,不僅擁有古琴製造車間和技藝精湛的斫琴師,還有裝飾古雅的琴室以及專業的古琴錄音棚和音樂廳,出版了大量關於古琴的著作和音碟,一年至少培養120個學生。此外,王鵬還堅持不懈地舉辦古琴推介會,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古琴。

      畢竟,術業有專攻,傳承人不可能個個都有這樣的推廣能力。如何在傳承中引入專業力量推廣,而不是依賴於傳承人的個人特質,已經成為非遺保護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探 索

      近年來,國家對非遺保護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先後認證了三批,共1488位。但是,縱觀三批傳承人名錄,入選者年齡大都六七十歲,耄耋翁媼居多,年富力強者甚稀。

      如何構建更加成熟、科學的傳承人保護長效機制,培育文化傳承新生力量,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各級傳承人給予支持。“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還將繼續對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予以資助,同時要求傳承人開展長期穩定的傳承教學活動,研究制定學藝者的激勵政策。

      令人欣慰的是,傳承人自身也在抱團取暖,共同探索創新發展之路。2009年10月8日,由一批北京工藝美術界的非遺傳承人發起的北京天寶樓文化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一批國家和北京市的非遺傳承人與天寶樓公司簽訂經紀協議,委託天寶樓經營管理他們的藝術精品。

      2011年4月,天寶樓聯合翰海拍賣公司,舉辦了首場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專場拍賣會,14件上拍的工藝精品均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製作,其中有8件作品成交。牙雕大師欒燕軍的作品“群仙祝壽”拍出28萬元的價格。

      “非遺精品走向市場、走向收藏界,這是一次市場化運作的里程碑式的活動。”天寶樓公司總經理萬紫指出,組建專業經紀人公司,把各自獨立的非遺傳承人聯絡起來,形成合力與規模,將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繁榮創作,打造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

熱詞:

  • 國家級
  • 非遺
  • 傳承人
  •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