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茶馬古道上的雅安藏茶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2日 15:2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祛疾。”蒙山,自古便與青城、峨眉並稱為蜀中三大名山,以茶而聞名于天下。蒙山茶從唐玄宗天寶元年入貢皇室,直至清末,貢茶歷史達1169年。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佳句。

       雅州,即今天的雅安。境內的蒙頂山脈年降雨量2200毫米,全年日照僅100多天,多雨、多雲、多霧、空氣清新,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為雅安成為世界“茶”的故鄉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傳説2000多年前,有位叫吳理真的道士在蒙山種下七株茶樹,取甘露井水熬煮,創造了“茶”這個流芳百世的飲品。

       《史記周本紀》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南(四川)八部族貢武王荼(茶)”。《西藏政教鑒附錄》:“茶葉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産龍團、鳳餅茶,貢奉朝廷後作和蕃禮品帶進藏區)之後,雅安藏茶源源不斷輸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雅州出産的茶葉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南邊陲運往西藏,形成初具規模的“南路邊茶”。當時的政府曾用茶來換取西藏的戰馬,這就是著名的“茶馬互市”。由於朝廷對茶葉的生産和貿易實行高度壟斷,在茶馬古道上有朝廷設立的“茶馬司”、“買馬場”、“驗茶關”等機構,目前雅安境內遺留的古茶馬司遺址就有六個。

       宋朝在“榷茶制”、“茶馬互市”和“以茶治邊”等茶政的實施上,達到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官榷茶葉不僅為了買到更多的馬,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茶葉的壟斷,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據《天全縣誌》載:宋朝熙寧年間,天全茶馬比價為一匹馬換茶一馱。崇寧年間一匹四尺四寸大馬,換茶120斤。到了明代,改為上等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馬一匹易茶60斤。隨著互市規模不斷擴大,朝廷換得馬匹增多,雅安輸入藏區的茶葉數量也逐漸增多。唐代時大約為幾十萬斤,宋代已達到近200萬斤,明代增至400萬斤以上。

       由於歷朝歷代的茶馬互市,就産生了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馬塘、昌都至拉薩,再經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史稱“川藏茶馬古道”;另一條路線從雲南省普洱茶原産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至拉薩。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背夫之路。

       “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聖道路的必經之路,一些民間藝術家們于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岩石、瑪尼堆上繪製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海螺,那些造像為古道那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聖和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

       藏茶自有記錄以來,就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按歷史時期和各地風俗不同又稱為大茶、馬茶、烏茶、黑茶、粗茶、南路邊茶、磚茶、條茶、緊壓茶、團茶、邊茶等。千百年來,藏茶成為生活在青藏高原藏區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藏族同胞一直有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生活習慣。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銷往藏區的邊茶生産。2008年,南路邊茶(雅安藏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11年,雅安藏茶企業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雅安市還建立了南路邊茶(雅安藏茶)技藝傳習所,成立雅安藏茶研究中心,不斷挖掘和弘揚藏茶文化。雅安市現在共有茶園65萬畝,其中藏茶年産量近3萬噸,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藏茶之鄉”。

熱詞:

  • 本草綱目
  • 藏茶
  • 茶馬古道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