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百年漁鼓道情僅剩倆傳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15: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一種表演形式和大鼓書相似的傳統曲藝——漁鼓道情,近日在週口市商水縣被發現。不過,這種盛行于清末並流傳於民間、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傳統曲藝,如今卻只有一位63歲的杜三合老人和他的女弟子會吟唱,前途堪憂。

       日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新發現”採訪團來到商水縣,在當地陽城公園內見到了63歲的杜三合坐在椅子上,右手拍擊漁鼓(三尺三寸長的竹筒,蒙上豬皮),左手敲擊竹板,嘴裏還不停地演唱,伴著明快的節奏,他唱著通俗的曲調,向周圍人進行漁鼓説唱。

       據介紹,漁鼓道情,有時也稱仙戲,當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在商水流傳了一百多年。“我十一歲開始學習漁鼓道情演奏,十四歲出師,每年都演奏兩百多場。”説起漁鼓道情,杜三合滔滔不絕,但談及目前的情況,他有些哽咽,他回憶,那時每年都要演出200場以上,全縣就有十多個會漁鼓的民間藝人。“現在,沒有人請我們演出了。漁鼓道情的唱腔完全是老師教徒弟學,唱詞沒有文本,現在,會表演漁鼓道情的人,全縣只有我和我的徒弟趙春了。”

       “道情”為太康特有劇種,始於明末清初,源於道教的歌“道情詞”,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漁鼓伴奏,故古稱漁鼓道情,明清時即在皖北地區流傳,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説唱藝術,清代後期(1860年右左),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西華、杞縣、太康。

熱詞:

  • 漁鼓道情
  • 傳統曲藝
  • 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