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曲藝何時復興?姜昆:要重視基層觀眾和國際舞臺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3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7日—8日,加拿大多倫多維多利亞女皇劇院華幕初啟,觀眾便走進了笑的藝術世界。中國幽默藝術首次受邀加拿大主流社會,西方媒體給予高度評價:在中加關係躍上新臺階的重要節點,將中國式歡笑灑向世界。

  中國團隊“熱逢此時”

  將世界的笑引入中國,將中國的笑灑向世界

  7月7日—8日,加拿大多倫多維多利亞女皇劇院華幕初啟,觀眾便走進了笑的藝術世界,兩場充滿中國元素的節目讓多倫多人笑翻了天。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率領中國喜劇演出團,應加拿大國際幽默藝術節的邀請前來加盟,這是中國幽默藝術首次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北美地區英文報紙《環球郵報》對中國喜劇演出團進行了長篇報道,《北美在線》、《星星生活》等當地媒體對中國式喜劇和幽默給予高度評價:“就在人們對多倫多酷熱的感受快要改寫歷史之時,又一股‘熱浪’撲面而至——這就是人們早已希冀與盼望的中國喜劇演出團,他們帶來的兩場演出可謂‘熱逢此時’。”

  節目不僅有原汁原味的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彈唱,如阿爾法活力四射的歌舞,帕麗達哈比亞西及葉爾泰哈布德開的哈薩克冬不拉彈唱;也有焦建東、石磊超乎想象、千變萬化的手影戲,青年魔術師李蘇陽精彩絢麗的魔術,還有雙胞胎滑稽笑星劉全和、劉全利兄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啞劇。當然,更少不了中國的“脫口秀”——相聲表演,姜昆、師盛傑、石富寬、戴志誠四位藝術家的相聲節目講述了語言的學習與溝通中的種種樂事,他們的表演妙在老到無痕、自然天成,包袱好似信手拈來,展現了深厚的傳統功底。

  “中加關係需要笑的時候,來了中國的笑星,不能不令人感慨與欣喜。”加拿大安大略省旅遊及文化部部長陳國治是從香港移居多倫多的華裔,遠道而來的中國藝術家令他備感親切:“能在這個遙遠的國家見到中國最大眾、最具有親和力的幽默藝術,我感到非常驕傲。”“姜昆顯然是來對了!”加拿大媒體感慨:“2010年是加中關係躍上新臺階的重要年份,6月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加拿大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並在多倫多出席了G20峰會,同時簽署了包括ADS等多項合作協議,讓兩國的合作前景明朗而陽光。”

  “快樂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它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跨越文化的隔膜。我們的理想是,將世界的笑引入中國,將中國的笑灑向世界。”中國曲藝首次受邀西方主流社會,讓姜昆很是振奮,“幽默藝術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財富,中國應通過各種交流把東方文化的幽默藝術介紹給世界,同時吸收世界其他地區文化中的幽默藝術。實踐證明,我們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中國曲藝期待復興

  現存400余種曲藝曲種堪稱中國文明的活化石

  新世紀元年,姜昆出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當時藝研院還在北京什剎海西側的恭王府,這座前清的王府從格局上看依稀還能顯露昔日的威嚴,然而當你走近的時候,你會看到每一處都透著滄桑的印跡,有歷史的創傷,也有現實的無奈。庭院破舊,花木凋零。”姜昆説。他坐在只能容下一桌三椅的所長辦公室,黯然神傷:“這裡不也是傳統曲藝的一幅縮影嗎?”

  那幾年,是中國曲藝最低落的時期。曲藝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走向高峰,特別是綿裏藏針、諷喻時弊的相聲藝術。但是,進入90年代,隨著社會文化環境走向開放、寬容和多元,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浪潮讓這一文化傳統飽受衝擊,曲藝卻跌入低谷。觀眾分流、演員轉行的事情頻頻發生。曲藝創作因循守舊,缺乏原創,或者似曾相識,或者老腔老調。特別是相聲,一上臺還是過去那幾句,觀眾都聽煩了,以至於“任憑你説破嘴皮,觀眾就是不樂”。曲藝不興,何談幽默、何談歡樂?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數度赴山東胡集書會和河南馬街書會考察民間曲藝發展狀況,那場景令他至今難忘。“廣袤的原野就是幽默藝術的廣闊舞臺,一塊看不見邊的黃土地上,雲集了幾百攤來自四面八方的民間曲藝藝人。觀眾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百姓,一來就是十數萬人,河南墜子、三弦書、河南大鼓書、山東琴書、湖北漁鼓……一應俱全。但聞琴聲此起彼伏,喝彩接連不斷,藝人説唱的余腔余韻在藍天白雲之間回蕩。面對人海般的書會,我深切地感受到,我聽到的是天籟之音,是中國老百姓的心靈對話。”

  曲藝是中國“説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樣式。曲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堪稱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流傳過程中曾産生數千種曲藝樣式,它們堪稱中國文明的刻本與化石。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頑強地存活于廣闊生活的土壤之中。

  “曲藝來源於生活繁榮于生活。我們的老祖宗一邊幹活的時候,就一邊創造説唱藝術。”姜昆舉例説,“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人管它叫詩,誰知道,當時興許人家自己叫‘快板’呢?不論哪種藝術形式,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生活。”他認為,曲藝低迷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品等新的藝術樣式,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分流,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在創作上。“從內容看,批評精神缺位,諷刺藝術與我們漸行漸遠;從語言講,在新語言、新語境中,我們的創作做不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內容蒼白無力,語言陳舊乏味,形式必然無所附依。

  “中國曲藝何時復興?”姜昆經常自問,“叩問心扉,心裏翻江倒海;伏案沉思,腦袋隱隱作痛。”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來,在不斷的探索中,姜昆發現,在兩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有兩個曾被忽視的認知群體,“一個是基層觀眾,一個是國際舞臺”。中國文聯每年開展數百場“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將藝術送到那些如饑似渴的觀眾中間,“回溯中國曲藝的發展歷史,我們必須記住,廣大觀眾才是創造和鑒賞藝術的主體,曲藝的輝煌必須體現在為觀眾服務、受觀眾欣賞與喜愛這個突出特點上來。”曲藝一直是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前列的藝術樣式,“就説這段時間,5月29日,法國邀請中國21個曲藝節目參加‘盧浮金盃’比賽,60名老中青藝人首次到國際賽場展現中國曲藝風貌;6月28日,百人相聲大會在上海世博會推出。曲藝是中國文化中最古老、最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傳統農耕文明土壤中生發出來的藝術樣式,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一藝術傳統傳承下去。”

  從“我要來”到“要我來”

  笑聲的背後是中國的發展與自信

  “7年前是‘我要來’,7年後是‘要我來’。”站在伊麗莎白女皇劇院的舞臺上,姜昆如是説。

  1978年,世界幽默大師鮑勃霍普訪問中國。站在天安門廣場上,他亦喜亦悲:“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卻沒有一個人認識我。”這件事令姜昆非常感慨,閉關鎖國的中國一度與整個世界隔離。“鮑勃霍普的悲傷其實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悲傷?那時候,中國不知道世界,世界也不知道中國。”姜昆説,“今天,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世界也正以期待的目光注視中國。”

  1994年,姜昆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加拿大,師從多倫多大學教授石清照教授學習民間文化理論,恰逢加拿大國際幽默藝術節開幕,節日的歡樂和藝術氛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中國的曲藝藝術家,從沒在這裡出現過。”2003年,姜昆應邀參加國際幽默藝術節開幕式,此時便萌生了將中國曲藝中的幽默藝術介紹給世界的念頭,他向當時組委會負責人克利斯托斯提出:希望加中兩國幽默藝術界今後能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因為中國的幽默藝術十分豐富,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如變臉、皮影、相聲、小品、啞劇等藝術形式不僅深受加拿大眾多華人喜愛,而且也一定會被當地其他族裔的觀眾所接受。克裏斯托斯當場表示,姜昆作為中國的著名喜劇藝術家參加加拿大國際幽默藝術節是加中幽默藝術交流的一個開端,希望姜昆能為促進兩國的幽默藝術交流發揮橋梁作用。沒想到,這個理想從一句承諾走進現實,竟然用了7個年頭。

  “説句老實話,在此次接洽中國藝術家加盟國際藝術節之前,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加拿大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負責人史蒂芬切爾皮特坦誠地説。就像許多外國人一樣,他心目中的中國和中國人幾乎還是保守、內斂、羸弱、被動的形象,而這次,詼諧幽默的中國藝術讓他看到了中國文化開朗、主動、奮發、昂揚的另一面。“30年前,中國打開大門,向世界真誠地敞開心胸,這些年不斷地有中國藝術走進加拿大的生活。”然而,他對於這些演出一直無緣顧及。這次,作為加拿大國際幽默藝術節的組織者,他完整地接觸到中國文化。“我完全被征服了!在那些從心靈深處爆發的笑聲背後,我看到了中國的歷史,中國的自信,中國文化面對世界的友好姿態,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力量。”

  “中國人走出國門的機會多了,應當注重把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介紹給西方社會,讓他們通過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來進一步了解中國。”劉全和、劉全利説,這對雙胞胎兄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世界幽默滑稽藝術大獎最高獎——金小丑獎的藝術家。

  愛德華約翰斯投資證券公司投資顧問楊靜在工作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加拿大中國專業人士協會副會長。作為加拿大最大的中國專業社團的領導者,她對於中國幽默藝術第一次走進西方主流社會則有著更深的感慨:“中國曲藝應該超越民間交往,走到政府間交流與合作的層面。”

  “強大的祖國是每位遊子堅強的後盾。”中加友誼發展促進會會長王家明説:“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從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發展到現在國力強盛、經濟雄厚的國際大國,身居海外的每一個華人的確都會感到驕傲。”加拿大歐陽氏集團總裁歐陽元森説:“現有100余萬華人華僑生活在加拿大,華裔從當初的苦力到現在參政,巨大變化離不開祖國60年不斷發展。特別在這次金融海嘯中,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各國的重視,作為海外華僑倍感自豪。”

  鏈結:

  曲藝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我國民間的説故事、講笑話,宮廷中俳優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到了唐代,講説市人小説和向俗眾宣講佛經故事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説話伎藝、歌唱伎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説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説話伎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明清兩代及至民國初年,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説唱藝術的發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邊地帶賦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説唱紛紛流向城市,它們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種在流佈過程中,結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點發生著變化,如散韻相間的元、明詞話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這一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涌現,不少曲種已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曲藝品種,大多為清代至民初曲種的流傳。

  曲藝來源於民間,成熟於民間,“曲藝”一詞,卻是新中國成立後方才流行起來的。1949年7月,第一屆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成立了中華全國曲藝改進籌委會(後改為中國曲藝研究會),以“曲藝”作為全國某些説唱藝術表演藝術的總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把民間曲藝藝人與其他文藝工作者匯集一堂,並授之以文藝工作者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