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京繡融合了全國各種優秀繡工技法,主要服務於皇家,所以在繡品顏色和圖案紋樣的運用上極其講究,它的主要色彩是黑、黃、紅、藍,因為黑為玄,黃為權,紅為喜,藍為貴。它的紋樣以龍鳳為主。
孫穎説,從事京繡製作基本沒有利潤,只為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西草市街,被稱為“劇裝一條街”,從寬闊的馬路拐進這條衚同,零零星星有六七家店面,有的店已經大門緊閉,似乎並不能形成“街”的規模。北京劇裝廠就在這條衚同的南端,旁邊矗立著一座五六層高的酒店,顯得與周圍民居格格不入。副廠長孫穎説,這裡原本也是劇裝廠的廠房,效益不好時租出去,通過租金維持廠子運轉,雖然這幾年效益好了不少,但發展上還是遇到很多困難。
北京劇裝廠是北京唯一一家國營劇裝廠,1956年公私合營時,三順號、雙興號等18家劇裝店加入劇裝合作社,一度十分紅火,給梅蘭芳、馬連良等眾多京劇名家定制過戲服,為故宮修復明清帝王龍袍,也為《圖蘭朵》、《大宅門》、《宰相劉羅鍋》、《王府井》等影視、歌劇、話劇製作了大量的戲裝,但廠子卻因為資金不足,將繁華地段的地皮出租,工廠轉到了五環,現在工人的工資也就兩千元左右。
孫穎説,戲衣在製作技法上分為繡活兒和素活兒,繡活兒在演員戲箱裏佔80%以上,所以戲衣的製作上含有相當多的京繡元素。京繡的手工工序繁瑣,消費群體又相對狹窄,不可能像其他産業那樣帶來很高的經濟價值,從事京繡製作基本沒有利潤,只為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京繡精品多出自男兒手
京繡又稱宮繡,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産品的總稱。刺繡在漢代已很興旺,元朝開始將金銀線用於刺繡盤金,明清時期開始興盛,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多用於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清代戲裝的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京繡的發展,慈禧50大壽期間,為了在暢音閣、長春宮演戲,僅僅購買戲裝、道具就花了白銀十多萬兩,之後讓寧壽宮的太監專門組成“普天同慶”戲班,稱為“本家班”,隨叫隨到。在宮裏,還留下了不少慈禧穿戲裝的照片。
早年從事京繡技藝的多為男工匠,它與抒發閒情逸致的“閨閣繡”和為養家糊口、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民間繡”都不同,製作目的是為宮廷貴爵服務,生産御用製品對技工的技藝、性情、體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大量選用男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幹校勞動練皮實了
我1957年出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母到河南黃湖農場的“五七幹校”下放,和另一個女孩負責放百十來只鴨子,每天早上放出去,晚上趕回來。六年級總共沒上幾個月,在學校時,一到快中午就盼著吃飯,可一見著飯又不想吃了,都是烀南瓜、烀米飯之類的,最好吃的就是趕集時買的辣醬。
到縣裏上初中後,每個週六中午回家,翻山過河四十公里,晚上到家。腳上常磨起水泡,到家先用熱水泡一遍。第二天吃個飯,下午又開始往學校走。趕上下雨,鞋底沾滿了泥,沉得都抬不起腳。
後來我進工廠,經常加班,出差去多遠,都是火車硬座,從沒怵過。師傅説,我不像幹部子女。其實,是我在河南那段日子練皮實了。
日方驚嘆京繡和服
1976年,我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織繡專業畢業,進了北京劇裝廠從事設計。那時候嚴禁“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我們不能做傳統歷史劇的戲裝,主要做樣板戲(“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的俗稱。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
那時候,全國各地有名的樣板戲來北京展演,包括地方劇團在本地演出,都是直接到北京劇裝廠定演出服,李鐵梅(樣板戲《紅燈記》中的女主角)的衣服都堆成了小山。第一次出差是去張家口,為當地京劇團做《八一風暴》的戲裝,那時候廠子裏沒相機,樣式全憑腦子記,畫下來。現在這些記錄簿還留著,有好幾箱,如果再做類似的,還能用得上。
上世紀70年代末,試製組集體設計繡制了一件京繡和服,據説是為一位日本的皇家貴族出嫁做的。為了趕制這件作品,幾乎每晚都要加班加點,反復研究配色、針法工藝,那時候我家住三里屯,爸爸看我晚上11點多還沒回家,就沿著公交線一路找我。當把成品交到日方手裏時,他們都很驚嘆,不僅付清了加工費,還主動贈送了一台20英寸彩色電視機和幾個小計算器,直到前幾年廠裏還在用。
一件戲裝匯集多種傳統工藝
1979年,傳統戲曲演出恢復了,我相繼為張君秋、袁世海、李萬春、李世濟、趙燕俠、劉秀榮、楊榮環、劉雪濤等數十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設計劇裝近百件。這些京劇大師都很重視劇裝製作,他們覺得劇裝是表演的一部分,必須要體現出自己流派的特點。
每種流派的服裝特點都不一樣,梅派的華貴,尚派的剛勁,程派的婉轉,這些都要在劇裝的圖案設計和整體剪裁中體現出來。為他們畫圖樣很少能一次通過,要一遍遍琢磨、修改。從這些大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中國的京劇服裝濃縮了一部工藝美術史,從雲錦、緙絲到玉雕、骨刻、牙雕、花絲鑲嵌,劇裝中匯集了許許多多的傳統工藝。
為《圖蘭朵》集體返工
1997年,張藝謀導演的歌劇《圖蘭朵》要到意大利演出,他找到北京劇裝廠定做劇裝,舞美設計師拿出人物服裝造型草圖,至於具體圖案如何佈局、刺繡工藝、面料如何使用,則由我們工藝師來設計。我親自為女主角圖蘭朵和男主角卡拉伕設計劇裝圖案,用國畫大寫意的手法佈局,色彩上參照國畫工筆花鳥配色,刺繡工藝方面用京繡方法圈金。因金銀屬於無極色,與濃重的民族色彩搭配,顯得富麗堂皇,體現了圖蘭朵公主高傲的貴族氣質。
《圖蘭朵》男女主角都是外籍演員,不能來國內試裝,劇組給我們寄來照片,我才發現女主角又高又胖,聽人講她唱歌時胸腔充起,胸圍比給的尺寸要大得多。幸虧我們給做了雙搭鉤的扣,不然女主角還真係不上。
那個時候正趕上香港回歸,要製作很多晚會服裝,特別忙。張藝謀自己也很認真,經常過來看我們製作戲裝的效果。第一次舞臺綵排時發現,12件高官的服裝色彩對比不強烈,舞臺效果不好。於是我們集體返工,改了圖案,將重新繡的一部分與原有保留的部分拼接起來,最終,張藝謀滿意地點了頭。
繡得不好要殺頭
2003年,故宮大修,其中一項工程是恢復原狀陳列,重點就是位於故宮坤寧宮東暖閣的清代皇帝大婚洞房場景,除此還有永和宮、養心殿、倦勤齋、閱是樓、延輝閣等,需要刺繡裝飾品。在這些工程中,北京劇裝廠投標成功,承擔了復原京繡的任務。
在幾年的時間裏,我和師傅們一起複製了許多明清帝後、貴妃御用的鋪墊、幔帳、服飾等諸多繡品。一次,我在監製中發現一個繡工為了省工,繡品配色、針法工藝與文物原狀差距較大,我一狠心要求繡工把已經繡完的活兒全部拆了返工。當時這個位置的刺繡已經接近完工,繡工非常辛苦,但放在故宮的作品,必須經得起檢驗。無休止地加班、返工,再加班、再返工。
驗收的時候,故宮專家開玩笑説:怎麼樣,做得合格嗎,這都是給皇帝用的,不行可要殺頭的。專家鑒定後説,我們的東西和清代文物放在一起,很難分辨出來。
租金養廠一度難以為繼
1987年前後,劇裝廠的效益每況愈下,京劇低迷,京繡隨著戲裝的減少也備受冷落。職工工資最困難時一個月分三撥發,人才流失,技藝傳承面臨斷檔的危險。不得不把部分廠區出租,租金用來維持廠子的運轉。
刺繡女工需要從小姑娘時學起,要掌握多種技藝針法,繡各種題材至少要十年以上,要繡出精品,不僅要積累的年數多,還需要心靈手巧。培養一個能做低端刺繡的繡工至少要三年,之後還要邊繡邊學,才能真正練出來。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因為待遇低、加班多、寂寞難熬離開此行業了。目前,能夠掌握盔頭、把子等全套製作技藝的也就一兩個老師傅,都在70歲以上。
京繡怎樣繡?
京繡主要步驟分為:
1、先將紋樣描在蠟紙上,用針按圖扎出細密的小孔。
2、鋪上一層特製的粉,用刷子刷一遍,紋樣就留在布料上了。
3、在刺繡的針法運用上以盤金、打籽、平繡、圈金為主,繡品講究平、光、齊、運、和、順、細、密,顯示出高貴華美的宮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