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傳統牙雕技藝如何與現代審美結合?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18:0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北京的國都史已近900年,歷代王朝都會從全國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為宮廷服務獻藝,久而久之,形成了濃郁的“京作”地方特色。在這眾多的藝術品種當中,玉器、景泰藍、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宮廷工藝”,它們與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一起,被譽為“燕京八絕”。

       柴慈繼:用北大荒的膠泥自學雕塑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説起來,家裏和藝術是不太沾邊的。祖上一輩都是在鐵路上的,父親是在鐵路的學校裏教書,母親是兒童醫院的職工。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畫國畫的姑姑成了我的啟蒙老師。小時候,畫畫用的都是窗戶紙,雕刻用的木料,也就是家裏的柴火、廢傢具。

       “文革”開始,我在北京三中上高一。高三的時候趕上了上山下鄉,我們統一分配去了北大荒,到了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第4師齒輪廠。齒輪廠主要是修農業機械,我在那裏一呆就是8年,在廠裏當車工和銑工。

       在兵團有很多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都喜歡畫畫,大家自然就因為共同的興趣湊到了一起。他們很多人都是很有美術基礎的,我在裏面算是畫得差的。

       那時候突然想學雕塑,只能完全靠自學。北大荒有的是現成材料,這裡有種特殊的膠泥,我們在外面挖地的時候都能挖出來。我在宿舍裏自己做了一個雕塑臺,就搭在自己上鋪的鋪位上。我想找本醫用的解剖學教材,可是哪都找不到,只好買了本給赤腳醫生用的解剖學。每天上班8個小時,回到宿舍就是自己做雕塑。知青的生活很艱苦,但我倒是自得其樂。兼職給廠裏畫黑板報,做展覽,辦專欄,很多時候不用三班倒了,比別人少幹了不少活兒。

       現在想起來,我能走到今天可以説是在吃知青時期的老本。那時候,我學會了去觀察生活。插隊時我對生活的觀察充滿激情。那時曾經雕過一隻羊,覺得比現在雕得還好。冷不丁看到窗外過來一輛馬車,就趕緊衝下樓去追馬車。氣喘吁吁追上馬車,就坐到了車轅上。趕車的老漢看著我直納悶,我説我就是想看看這匹馬。坐在人家的馬車上走了兩站地的路,其實只看到了馬屁股,不過我對馬屁股的理解確實由此深刻了。

       正是在知青時期,我第一次接觸到牙雕,還是在一幅掛曆上看到的。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民族宮舉辦的一次美展的作品,有一件“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牙雕,作者是孫森,他後來成為了我的師父。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