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邵大箴:寫生不是解決中國畫問題的萬能藥方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14:0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文藝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邵大箴,當代著名美術理論家,國畫家。1960年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學研究所所長,《美術研究》主編。

       邵大箴先生學養深厚,為人謙和,幾十年來潛心學問,教書育人,成為中國當代著名的美術家與美術理論家。為文之餘,邵先生癡情丹青,已在中國畫水墨創作領域探索了十餘年,其水墨作品真實、樸素、自然,凝聚著他的人文學養和人格品性,被評論家稱為“真正的當代文人畫”。近日記者就中國畫寫生問題走訪了邵大箴。

       要認識中國畫的寫生概念、方法與西畫的區別

       記 者:聽説您對當前中國畫創作中的寫生問題有一些看法,能否就此發表一些意見?

       邵大箴:中國傳統繪畫歷來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造化,簡單地説就是向自然學習,從客觀自然中吸收養分,蒐集素材,獲得靈感,以進行藝術創造。不向自然學習,藝術便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師造化,向自然求教,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和途徑,如身臨其境的實地觀察,對客觀物象做局部或全面研究以獲得能刺激創作靈感的藝術感覺,用繪畫工具實景寫生,等等。因此,師造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實景寫生,或者説寫生是師造化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此外,所謂寫生的概念也不要理解得太窄,就是實景記錄,既可以寥寥幾筆,大略地記錄此時此地的印象,也可以細緻、翔實地記錄、描寫。曾經有黃賓虹坐在火車上觀察和寫生山景的傳説,火車已開了幾裏地,他還在寫那個山頭呢!他是在記錄自己的感覺和印象,在儲備創作資源。我和盧沉一起出差到外地幾次,他隨身帶一小速寫本,面對他感興趣的人或景,勾畫幾筆。張仃先生在外面寫生,一坐一整天或更多時間實地實景寫生,當然取景有所取捨,服從畫面整體需要,這是另外一種方法,是把寫生和創作結合在一起了,是一種“寫生—創作”法,這也是李可染先生身體力行和大力提倡的。事實上,藝術進入現代社會,寫生與創作的界限已不像過去時代那樣明顯,現代藝術家們把寫生視為創作,吳冠中先生就是持這種主張的。他到一個地方寫生,先在周圍打量轉悠一番,找能吸引他的情景,繼而動筆描寫。

       寫生的重要性在於克服藝術創作中的胡編亂造,在於引導藝術家以客觀物象為基礎進行藝術構思。但是,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要有正確的寫生方法,不要把寫生當做一種標簽,不真正到生活中去,胡亂畫一通,貼上寫生的招牌;二是要認識中國畫的寫生概念、方法與西畫的區別。關於後一點,我認為是當前中國畫界需要特別注意的。

       中國畫有較為穩定的程式化語言,更加重視繼承,在繼承中求新,走漸進的道路;西畫則更重視隨客觀對象變化而變化,更加重視創新,偏向激進的變革方式

       記 者:您認為中國畫寫生與油畫的寫生觀念和方法有哪些不同?

       邵大箴:中西繪畫都要以客觀自然為研究和描寫對象,這是最根本的共同點。在寫生方法上,中西繪畫都要生動地反映客觀對象的特點,這也是共同的。不同的是,中國畫的語言是程式化的,與書法用筆有密切的聯絡,受儒道釋思想的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進入宋元之後,文人畫成為正統,形成一種有禪意的詩意化的語言體系。所以傳統國畫的傳授是從臨摹古人的經典作品入手,學習、領會和逐步掌握前人的技巧,再結合師造化即觀察和研究客觀自然,包括用寫生法,驗證古法和學會個性化地運用古法,進入創作階段。西畫的學習方法是先從畫靜止的石膏像繼而畫有生命的人體起步,練習寫實的造型功力,忠實地描寫客觀對象。兩者的區別是:中國畫從開始就強調以古人的章法為準則,要有筆墨功力,語言要講究詩意和富有神韻。古典西畫呢,首先強調寫實造型,在這大前提下講究神韻、詩意等。有一種説法,認為西方古典寫實油畫是自然主義地描摹客觀對象,不講究神韻和情趣,那是一種誤解。不過,中西繪畫語言體系側重點不同,這是客觀事實,不容回避。人們把傳統中國畫和古典西畫體系,分別用“寫意”和“寫實”二字來概括,是很恰當的。但是要注意,寫意體系的中國畫不完全排斥形似,主張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形寫神;而寫實體系的西畫也不是完全排斥寫意,雖然西方文論中沒有寫意這個詞彙,但在評品標準中也講究寫形不要一覽無余、面面俱到,要含蓄、有詩意等近似的説法。總之,兩種體系有共同的美學追求,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