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和美西藏”美術作品大賽 >

吳長江:以開闊的視野描繪青藏高原和新西藏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6日 14:0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西藏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200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也是中國西藏民主改革50週年。為了紀念中國西藏偉大的歷史跨越和輝煌的成就,作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向祖國彙報的活動之一,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和首都師範大學共同籌備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族題材美術作品展覽,已于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同時出版了具有歷史文獻意義的大型畫集。此次推出這樣一個大型的集中反映青藏高原以及西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成就的美術展覽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這又會對少數民族美術題材的創作和學術研究産生怎樣的影響呢?就此,我們專訪了本次活動的總策劃人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吳長江。

      記者:作為一個以青藏高原和藏族為題材的專題展覽,這個想法是什麼時候開始醞釀的?舉辦這個展覽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吳長江:“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始於從2008年6月在首都師大預展,該展覽是中國美協和首師大聯合舉辦,展覽集中了部分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的作品,在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研究上有所準備和拓展。2008年底,中國美協將醞釀已久的“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立項,並成立了項目組。從作品回顧整理、展覽創作、文獻蒐集等各個方面開始佈置籌備。

      今年3月中旬,“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座談會在中國美協會議室舉行。中國美協邀請了在京的一些著名理論家和畫家,就“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的有關事宜進行了探討。潘世勳、邵大箴、劉曦林、殷雙喜、杭間、謝繼勝、尚輝等就“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的展覽的學術定位、展覽的構架和規模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基本確定了展覽的學術方位。

      不少專家學者表示,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是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獨特的藝術傳統。如何解釋這一實踐的藝術傳統,這不僅是一種學術的探究,也是在當代歷史變動中我們不斷面對的問題。

      青藏高原雖然地處世界屋脊,可是它的命運卻與20世紀整個中國的社會變遷息息相關。從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藏區土地改革的逐步展開,這是一個社會解放的歷史進程。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主體——人民。我們不得不承認,是廣袤的人民生活的天地打開了藝術家在藝術上更開闊的天地。從上世紀40年代的旅邊寫生和取道敦煌,到五六十年代的慰問團工作隊和沿長征路線寫生,再到80年代第二次“西藏熱”,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的創作所面臨和解決的基本問題,都是從20世紀中國美術內部提出的問題。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代表了新中國美術以自身文化任務為主導的創造力,它創造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而且將“中國氣派”轉化到中國美術60年的“內部”,從中國文化的根源上找到了聯接時代藝術的脈絡。

      記者: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以青藏高原和藏族為題材的美術創作數量可觀,並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中國美協在做展覽前期準備時是如何甄選作品,又是如何發動當代美術家創作新時期的反映西藏新變化的美術作品呢?  

      吳長江:今年4月,我帶領中國美協展覽部和研究部有關人員,開始探訪老藝術家,對藏族題材繪畫作品情況進行調研。前後訪問侯一民先生,董希文先生的女兒董一沙等。同時,中國美協研究部組織人員開始進行畫家訪談。前後走訪和訪談潘世勳、邵晶坤、康東、趙友萍、尼瑪澤仁、趙瑞英、時宜、于月川、朱理存、馬振聲等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遺孀或子女鄭聞慧、葉明明、蕭慧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研究部電話訪問的徐匡、張方震、其加達瓦、韓書力、魏傳義、李少言子女、牛文之子牛小文等京外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及其子女。在這期間,令人遺憾的是,著名的版畫家牛文先生因病去世,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展覽,牛文住院期間囑咐兒子牛小文把自己一些珍貴的具有史料價值的印刷品無償地贈給中國美協,展現了一位老藝術家坦蕩無私的胸懷。  

      與此同時,“靈感高原”動員會創作動員會也于4月在北京舉辦。中國美協邀請在京的一批著名畫家,如潘世勳、孫景波、杜滋齡、李翔、史國良、畢建勳等,還邀請“大路”畫會、解放軍的藝術機構的畫家代表,進行大規模的創作動員。此次創作動員會以中國西藏民主改革後,青藏高原和西藏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為創作方向,其中包括4個主題,以“雪域天路”、“日光新城”、“希望金山”等為創作核心,以開闊的視野描繪青藏高原和新西藏60年在工業、農業、文化、交通等各個領域的建設的輝煌成就,展現社會主義的青藏高原和西藏日新月異和美麗繁榮的現代風貌。中國美協展覽部還以邀請信函的方式,與全國各地的一些長期從事西藏題材創作的藝術家進行了溝通和探討,並請他們創作新作參加展覽。

      記者:展覽的架構主要分為哪幾個部分?這些前期的寶貴的採訪資料是否會結集出版,這對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創作的專題學術研究會有那些具體的幫助?

      吳長江:今年4月中旬,中國美協召開會議,就基本確定展覽架構。“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展”共分為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回顧部分。回顧作品佔參加展覽作品的35-40%,作品以建國60年以來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的美術作品,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回顧作品適當上溯到20世紀40年代,延續至21世紀;第二部分為特邀作品部分,中國美協將邀請一批著名畫家描繪新世紀的青藏高原和西藏,描繪改革開放以後,青藏高原和西藏的巨大變化和新生活的畫卷,與歷史回顧部分形成鮮明對照;第三部分為個案部分。這一部分將著重選擇在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歷史創作過程中,予以共和國美術重大影響的美術家為個案研究,如董希文、吳作人、葉淺予等。

      至於畫冊出版,從展覽剛剛立項時,中國美協有關人員就開始了展覽和畫集作品徵集、轔選和拍照。經歷了60年的歲月更迭,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已經蔚然成形,積累了大量的作品。展覽項目對於藝術成就較高的,在現代中國藝術史有過定論的美術家,如葉淺予、吳作人、董希文、黃胄等,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整理和拍照。葉淺予在甘南夏河地區的速寫作品尤其珍貴,中國美協特別委託葉明明女士借出了葉淺予捐給國家部分博物館的在夏河的珍貴速寫,給這次展覽增添了一份精彩。同時,項目組還關注了一些較早進藏的一些畫家,收集了軍報的畫家康東,版畫家艾炎和于月川等人早期進藏作品。

      本次“靈感高原”展覽所出版的畫集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論文,其中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和其他(連環畫、水彩粉畫和雕塑),共5篇;圖片收錄部分則包括了20世紀40年代一直到21世紀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的美術作品,梳理選擇了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60多年創作的精品,既有對這一題材的美術傳統的關照,也有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和延續。文獻集研究和文獻于一體,基本按照展覽的體例安排,但由於篇幅限制,個案部分沒有收納于內。當代部分除了特邀畫家作品以外,還收錄了“第11屆全國美展”中優秀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作品。第三部分是展覽項目組蒐集資料編寫的年表。年表上溯到1941年,記錄張大千、孫宗慰、吳作人等畫家的西行藝術活動,從吸收敦煌傳統繪畫藝術的精華,到發現西部以及西藏的獨特魅力,開始了對中國藝術內在的現代文化任務的求索,從此引發了數代畫家不斷地前往青藏高原進行寫生采風。年表延續到2009年,記錄了畫家正在進行的采風寫生活動。年表以翔實的文獻和圖片作為輔證,許多照片和資料是第一次披露。“靈感高原”畫集年表記錄60多年來,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的發軔、曲折發展和蓬勃壯大,以及當代多元化繁榮的歷程。

      展覽文獻全部文字稿在8月完成,中央美院教授羅世平擔任了總審稿人,中央美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宋曉霞擔任了校稿人,對各個畫種的論文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審校。這些對20世紀中國美術家對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的主題創作的系統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記者: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作品展的推出對中國少數民族美術題材的創作和學術研究有何意義?

      吳長江: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提供的不僅是繪畫的對象,還是藝術價值、生活方式和社會態度的選擇。我們項目組更願意以一種與當代中國美術問題相聯絡的精神來重新思考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我們相信,在當代情境中它們有可能被轉化為一個針對當代美術自身的反思與展望的資源。

      至於談到由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擴展開來看少數民族的美術創作,我們認為如何把握人與時代、藝術與社會的關係,這不僅是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在當代情境下遭遇的挑戰,也是當代中國美術的關鍵問題所在。重新整理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題材美術的資源,會有許多發現。比如寫生的傳統,從上世紀40年代吳作人的康藏寫生,到60年代董希文的重走長征路,到改革開放後大批美術家到青藏高原尋找創作靈感、蒐集素材,甚至有些藝術家幾十次到青藏高原寫生,而這一切都為表現在那裏生活的人民,表現他們的自信、樸實和生命力。這無論對少數民族題材創作還是當代美術創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他們的藝術觸及了時代的脈搏和人類的精神內核,而如何觀照人與時代是美術家永遠的課題。

      在泛信息化時代,經濟的因素、社會的需求,以及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美術家展示的舞臺,使之更加豐富也更加多元。隨之而來,面臨的困境、誘惑與選擇也越來越多,這些實際情況使美術創作增加了競爭力,也帶來了阻力,或者説使美術創作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中國美術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展示在世界的面前,如何將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是當代美術理論和實踐的基本問題。

      無論是在青藏高原數十年如一日地鍛造“中國氣派”的美術家,還是其他少數民族藝術家對本民族資源的挖掘與展現,都是在為繁榮中華文明貢獻力量,也都鮮活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成員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源源不斷的藝術創造力。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