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資本進入畫廊將帶來什麼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6日 14: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本市場上的“熱錢”要流入畫廊業了嗎?小作坊式的中國畫廊能否成為資本市場上的大企業?本土畫廊能否與海外畫廊巨頭一爭高下?日前,有關幾家畫廊融資成功的消息見諸報端,引發了業內外對於畫廊前景的思考。

  一則報道

  日前,據某媒體報道,星空間畫廊、北京現在畫廊以及Boers-Li畫廊順利融資,正在開展進一步的計劃。該報道稱:“星空間負責人房方已正式確認,主要投資人為鼎天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投資數額暫未透露,但坊間傳聞是500萬至600萬元。北京現在畫廊負責人黃燎原日前也宣佈畫廊融資成功,準備重新啟動畫廊計劃,這一系列計劃包括:更新畫廊藝術家名單,重新建設畫廊團隊以及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陸續展開幾個重大項目。儘管黃燎原並未透露融資數額,但據可靠消息稱,此次投入在500萬元左右,投資人可能來自香港賽馬會北京會所。而Boers-Li畫廊的負責人皮力則堅稱自己並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投資,他甚至笑稱‘500萬元人民幣塞牙縫都不夠’。”

  此條消息一齣,在畫廊界引起不小震動。“如果真的有投資進來,會解決中國本土畫廊的許多問題”,市場評論人士方偉認為,中國畫廊之所以盲目跟風、一吹就倒,“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資金不足”。據了解,目前國內本土畫廊幾乎都是由個人全資或幾人合夥注資開辦,儘管能開一家畫廊的,自然也是財富人士,但個人的資金畢竟有限,當面臨大的資本風險或遭遇國外畫廊的競爭時,不免處於劣勢。“對於大多數中國畫廊而言,現在的資金缺口都是很大的”,北京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告訴記者,“畫廊應該算是中國藝術界最為弱勢的群體”。

  然而,截至記者發稿時,該報道的情況及有關數據依然未得到確認。星空間畫廊負責人房方表示,目前融資雖然已經成功,但相關手續仍在辦理中,“目前可以看到的報道沒有一條是出自我口,裏面的數字更是胡亂猜想,荒唐得離譜”。深圳格豐藝術機構藝術總監黃瀧在剛剛聽到這則消息時也不禁失笑,“一家不是很大的畫廊,一年的宣傳推廣、藝術家包裝費用至少也要600萬元”。林松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這不一定是真實的數字”,他認為,現在資本剛剛開始介入,還是試水階段,“等雙方有了合作的默契以後,肯定還有更大的投入,甚至幾個億的投入都有可能”。顯然,報道中的數字有些失實,但融資的消息則屬確鑿。一個成功融資的案例,是否會打開中國畫廊前進路途中的一扇大門?

  一種嘗試

  “目前很多畫廊都開始和外面的資本有所接觸”,林松透露,儘管融資成功的畫廊還並不多,但畫廊與資本的接觸卻日漸頻繁與深入,“這是一種大勢所趨”。

 近兩年,資本對於收藏界、藝術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機構、基金的涉足為業界原本的模式帶來挑戰。“以前畫廊的運營成本很低,藝術品也不貴”,據林松介紹,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藝術品越來越貴,藝術家的條件越來越高,而畫廊的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房租、運營以及海外畫廊的“入侵”,都成為中國本土畫廊當前亟待應對的問題。

  此前,各地集中地都曾掀起一輪房租漲價的高潮,致使許多中小畫廊無力應對;金融危機期間,更有將近過半的畫廊陷入困境,許多畫廊最終因此而倒閉。種種“脆弱”的表現,最基礎的問題當然是資金。

  記者在各家畫廊的走訪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畫廊業主都對資本的介入持肯定態度,而且確實有不少畫廊都開始嘗試與外界資本接觸,由此看來,本土畫廊的融資潮似乎很快就要到來,而融資後的畫廊也肯定不會再輕易被房租壓倒。

  據了解,在國外畫廊業,以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與畫廊的合作非常廣泛,而在國內,僅有的幾個藝術品基金只是和拍賣公司偶有合作,幾乎不過問畫廊的生存。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始終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黃瀧認為,這是國家政策機製造成的,“國內藝術市場的鏈條還很不完善,尤其是拍賣鏈,一級市場的鏈條尤其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的介入就會對藝術品質、價格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資本的盈利性其實也可以間接促進行業的規範”,林松非常認可資本的進入,“資本有規劃,行業內的人也能更加認真負責”。

  一次機會

  資本的介入勢必壯大本土畫廊的實力,而本土畫廊實力的表現,根本在於能否奪回中國藝術市場的話語權。

  近年來,海外畫廊包括港臺畫廊的大舉“入侵”讓諸多規模有限的本土小畫廊見識到了“巨頭”的力量,而這種硬碰硬的直面抗衡也使得中國畫廊開始思考“生存”這個嚴峻的問題。國外畫廊有著多年的商業經驗,在銷售、推廣、影響力上遠遠高於中國畫廊,因此在與海外畫廊的競爭中,本土畫廊少有勝出者,大部分都被打得七零八落,目前提及國內畫廊業,大規模、力量足的無一沒有海外資本背景,如位於北京798藝術區內的佩斯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等等,僅從佔地面積與裝潢設備等硬體而言,本土畫廊就明顯落了下風。“依靠外國畫廊和藏家操作的中國藝術家都火了,而中國畫廊和藏家只剩下了跟風的份兒”,市場評論人方偉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始終在遵循外國人定下的標準,這是市場的畸形,而這些都是由中國本土畫廊的弱勢造成的,“一家連交房租都有困難的畫廊,怎麼可能推廣出自己的藝術標準呢?”林松也認為,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一定要依靠本土的標準,但在同等的條件下,中國畫廊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對於海外畫廊而言,即便是年輕畫家也很容易被做出名,他們捧紅一個,便成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標準,而中國畫廊顯然還不具備這種實力”。

  然而,無論如何,幾家畫廊融資的成功已經足以為整個行業豎立了一個標桿,可以讓原本各自為政的畫廊業主們意識到現代商業社會中資金的強大推動力量,為本土畫廊提供一次“翻身”的機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按照中國經濟當前的發展速度,要形成資本與畫廊的大規模合作,估計用不了幾年的時間。“真正的效果或許過幾年才能看到,但這將是一種模式的勝利,一種制度的勝利。”林松説。

責任編輯:郭諭

熱詞:

  • 藝術臺
  • 藝術品市場動態
  • 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