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忠:我不同意,他也沒經驗,他也害怕這個,萬一賠了就啥都沒有了。
喬永芳:因為他沒有養過呀,他如果跟我商量的話,我絕對不會讓他養雞的。
可是家人再怎麼反對,已經來不及了。李東早就秘密地開始了行動。他找到兒時的夥伴閻軍,用70多萬租了場地,準備進12000隻雞苗,轟轟烈烈地幹事業。
閆軍:啥都不懂,就把教室裏面火墻爐子支好,就開始進第一批雞苗。
李東:當時想的是一個雞苗能賣多少錢,能有多少錢利潤。
閆軍:那時候我們光算了,一個雞能掙十塊錢就行了,兩千隻雞兩萬塊。
李東:四個月嘛。
閆軍:就搞定了。
他們設想著,只要能把雞養活,就能掙到錢。然而,現實卻遠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當地之所以沒有人敢養,就是這種生長在溫熱、濕潤氣候下的雞,是很難適應新疆寒冷乾燥的環境,就連進雞苗都要小心再小心。
富新城:冬天的顧慮,一個天氣很冷,在飛機場卸貨,到貨拿到我們客戶手裏,這個周期長的話就害怕雞苗受冷。
李東:困難就是溫度的事,就是只要把溫度掌握好,防疫掌握好就沒問題。
而當時一心想著掙錢的李東,決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他諮詢了很多專家之後,把租來的兩間舊房,改成了溫室。
李東:加爐子,加煤爐子。到零上20度左右,18、19度。
李東還瞞着家裏,偷偷把行李搬到了雞舍,寸步不離地照看從廣西空運來的雞苗。
李東:我行李都是他到我們家偷偷搬出來的。
閆軍:我們兩個吃喝住都在這個地方。
李東:前面我們沒雇人,雞都是我們兩個自己喂的。
等雞長到三個月,李東每天中午的時候,就把它們趕到室外,有意地訓練雞適應新疆的氣候和溫度。
李東:冬天中午,一到12點以後就可以放到下午四五點鐘。
兩個月時間,李東的體重從102公斤,降到了88公斤。
李東:晚上基本上他先值班,十二點他先,四點鐘他先,然後他休息,我再上。
四個月後,第一批南寧麻雞成功出欄,經銷商從市場上帶回了令他們振奮的消息。
周艷君:都説這個雞好啊,肉質好,口感好,雞一齣來,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賣光了,只要一開圈,我是第一家賣光的,最多就是三五天,就被一搶而空了。
李東:三批雞分了三個月,加一個月,五個月,六個月,賺了30萬。
李東養的雞是縣裏的獨一份,賺了錢,他立刻把父母和老婆孩子接到養雞場。
喬永芳:看到雞一下心情就不一樣了。那時候反對已經來不及了,雞都抓好了,你説咋弄。
李玉忠:見了,那雞可以。理解不理解,我們當時不懂,現在懂了,我們支持他幹。
2009年,李東準備擴大規模,大幹一場,沒想到一場意外,卻幾乎讓他傾家蕩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