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趕到向生文的養殖場採訪時,他正領著工人捕泥鰍、清塘子。
向生文:這個把它篩一下就符合賣的標準了。
記者:它離了水還能活?
向生文:能活,就這樣,只需要一點點水,能夠活5天以上,最少。
記者:5天以上。
向生文:一點點水,就需要一點點水。泥鰍是靠皮膚和腸道吸收氧氣。
把這樣的地籠放在池塘裏,可以捕到池塘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泥鰍,剩下極少的一些泥鰍就鑽到池底的泥裏,只能人工挖。見記者好奇,向生文便邀請記者一起來體驗挖泥鰍。但一進到池塘,記者就被難住了。
記者:走不動。
養殖池底厚厚的一層泥巴,讓記者寸步難行,但對泥鰍來説,這裡卻是最舒適的環境。
記者:有一條。
向生文:還有。
記者:他地下這個泥是很黏很黏的,膠性的。
向生文:對,這個就是池底了。
記者:它這個就鑽不動了嗎?
向生文:鑽不動了,再硬它也鑽不動了。它只能在面上這十幾厘米的泥裏活動。
現在,向生文是當地有名的泥鰍養殖能手,一年銷售泥鰍年近30萬斤。
向生文曾在瀋陽市做了10年的水産批發生意,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徹底轉行養殖泥鰍。剛開始一連三年他接連受挫,投入了200多萬元都打了水漂。而就在養泥鰍陷入困境的時候,向生文意外得到了一個配方,這個配方使得他擺脫困境,大獲成功。
採訪時,記者還得知,有人出多少錢都換不來的這個配方,向生文卻不花一分錢就得到了。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向生文放下10年的老本行,回到四川老家養殖泥鰍的呢?他又是怎麼得到那個配方的?
1997年,向生文和親戚一起,從四川老家來到瀋陽市做水産批發生意,能吃苦講誠信,向生文很快站住了腳,還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水産生意他一幹就是15年,到2006年時一年能賺一百多萬元,日子很安定。但誰都沒想到,這樣的生活卻因為一單生意發生了轉變。
2006年年底,一位江蘇客戶給向生文打電話,請他幫忙聯絡一批泥鰍,定價五元錢一斤,這比當時的市場價高出了一兩元,而且要的量也很大。
向生文:要的量是相當的大,一要就是幾十噸。
價格高,量又大,向生文痛快地答應下來。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向生文這個老水産生意人都感到很意外。就在向生文四處聯絡泥鰍貨源的時候,江蘇的那位客戶主動提出提高泥鰍的收購價格,一週時間,漲了三次價。
向生文:從6元多漲到8元,兩天時間,最高的時候賣到11.5元。我很納悶,他為什麼一下子給我漲這麼多,後來我知道,是脫節了,缺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