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漲薪機制比談薪能力更靠譜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08: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雲南省總工會召集了全省所有工會的400余名主席,開始了最大規模的“工資集體協商推進培訓”,意圖培訓一批“談判專家”,幫助職工同老闆談判加薪。(11月22日《法制日報》)

  嚴格説來,價格取決於價值和供求,而不是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能力,勞動力價格也是這個道理。“工資集體協商”的好處人人都明了,但得益卻很少見得到。其實,工資漲不上去,也未必全是“老闆無良”的結果。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分享者有三:勞動者、國家、企業,如果財稅所佔份額太多,相對強勢的資方必然要蠶食工人的合理所得,就算談判技巧再高,也無法説服老闆犧牲再生産的能力來滿足工人薪資增長的要求。

  據説,工會作為工人的群眾組織,在推動解決職工工資分配問題上責無旁貸。企業不願談,擔心利益受損;職工不敢談,擔心被解雇;代表不會談,相關政策不熟悉,經驗技巧不豐富!——這個“三不”現象作為工資集體協商的難點,是一個必須跨過的障礙。遺憾的是,看看基層工會與企業管理構架的高度重合,你就知道所謂談判能力是否值得寄予重托。屁股決定腦袋,的確有為工人賣命的工會,但更多的工會在“加班費”等小揩油的問題上都愁腸百結,還能指望他們對工資增長這個宏觀命題“大有作為”?

  工會主席的談判能力是參差百態的,靠他們的“談判能力”去解決工資難漲問題,實在多有懸疑——萬一談著談著“變節”了咋辦?又如果老闆們也去培訓工資談判“專家”了咋辦?靠人不如靠制度。工人的工資要增長,但不能只仰仗工會主席的“談薪”能力,須有健全的工資增長機制兜底。如果工資能與GDP或者物價同步起來,又如果勞動力價格形成機制本身就有章可循,我們又何苦逼著工會主席在困難時期扮演“堂吉訶德”?收入分配改革箭在弦上,工資增長機制比協商談判更值得我們吁求。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