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瓊:物價上漲中的政治學問題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伴隨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物價正在越來越深和廣泛地影響人們的生活。針對這樣的情況,浙江、江蘇等多個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向低收入群體發放物價補貼,以應對高物價對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帶來的衝擊和傷害。

  但與民眾在超市中的搶購潮相比,國務院、發改委等政府部門要顯得鎮定得多。雖然10月CPI上漲4.4%創下年內新高,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1%,但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發改委相關官員表示,目前物價上漲依舊可以接受,因為此輪價格上漲結構上主要由農産品帶動,造成包括大宗原材料在內的物價整體上漲。國務院一位部委官員也表示,國務院對目前通脹的擔憂並沒有大家想象的嚴重。原因在於這次農産品價格上漲與此前幾次不同,此前價格上漲的利潤絕大部分被中間環節拿去,但這一次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更多留在了農民手中。

  不妨仔細分析這兩個表態。發改委官員表示“物價上漲依舊可以接受”,但可接受的主體是誰呢?是“政府可以接受”還是“民眾可以接受”呢?一般來講,就居民、企業、政府三者對物價上漲的承受能力而言,居民的抵抗力和承受力必然是最低的。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産者和銷售者,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加價銷售産品彌補其在原材料漲價中所遭到的損失,政府也可以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來化解物價上漲所造成的危機。而物價上漲對居民生活的關聯度最高,居民的感受和受到的衝擊必然最早也最大。

  雖然有承受力的高低之分,這三者之間並非是相互獨立的。無論經濟學的解釋是哪種,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是,物價上漲必然直接消解民眾的幸福感,並更加關注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以及腐敗問題,對社會穩定造成心理和實際的衝擊,政府的承受力無法置身事外。由此而言,社會整體上對物價上漲的接受程度,不取決於政府對物價上漲形勢和對自身調控能力的判斷,而是取決於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接受程度。而民眾對於物價上漲能不能夠接受,政府部門不僅不能代為定論,也不能關起門來打自己的算盤。以民眾的感受為標準,當是明智選擇。

  就國務院的部委官員的表態來看,如果物價上漲能夠帶來的農民收益增加,中央政府是樂於接受這樣的結果的。這就是説,如果能夠提高農民收益,物價上漲不僅將是一種客觀趨勢,而且還是一種必須。那麼由此出發,政府對於物價上漲的作為就不能僅限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一商品的物價管制,也不能寄希望於臨時性的物價補貼。目前物價上漲的現實已經表明,即便掌握強大的宏觀調控能力,強行干預市場價格的手段和效果也已經有限。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應對物價上漲,不僅是個經濟學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學和社會學問題。如何看待和應對物價上漲,能否從經濟領域的問題中看到其中的政治風險,其實首先都考量的是一個政府的現代政治意識。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