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大學生再學工農兵難保不“同床異夢”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1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堂吉偉德

    我市將在全市大學生中重點開展帶薪實習、種樹、學農、學工、學軍和社會調研等活動,確保70多萬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不少於4個月的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11月10日《重慶晚報》)

    對於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大學生來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重慶市鼓勵大學生“再學工農兵”的提法,當然不是走歷史的老路,只是對於社會實踐的新提法,只不過是加上了帶薪實習、三進三同這樣的新元素,但究竟能收到什麼效果,還有待時間的觀察。“老酒裝新壺”的提法,看上去或是一片美麗的浮雲。

    四個月很難影響和改變一個人,除非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勁頭。對於大學生來説,進行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習,其實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就是筆者當年讀一個小小的中專,也有三年理論,一年實踐的硬性規定,至於撰寫一篇合格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亦是份內之事,並不需要發動和鼓勵,也不需要用“帶薪實習”這樣的條件來刺激。只所以強調和反復,並成為“政府工程”,只説明教學質量已經打了折扣,學生社會實踐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得不到保證。而這個責任在學校,而不在政府。

    一個問題是,專業有差異,興趣各不同。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圍繞專業發展和就業需要服務。換言之,實習既有現實性,也有功利性——甚至,借此機會導找就業的機會。不可否認,再學工農兵也有如此意義,但離開學生的個人選擇和喜好,就無讓其真正沉下心來,既便身在農村、企業和軍營,也會“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有應付之虛,卻無苦幹之實。這樣的鍛鍊,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表面上,這只是一種號召,但有了政府的強勢參與,這就有可能變成強制。統一的規劃和實施,可能忽視學生的個體訴求和願望,難免疏忽個體的差異與不同,無法達到區別對待,靈活處理。如此,則背離了科學原則。同時,“吃苦教育”本就是一場人生課程,也需要通過步入社會後長期體驗。搭建一個平臺的初衷無可非議,但問題是不能與學生保持需求上的一致,就難免不産生“同床異夢”的反差效應。

    現在的問題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由“我要去”異化成“要我去”的狀態。如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成了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一方面學校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使其能夠結果專業特點和個人愛好,通過嚴格考核予以推動;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可以將學生社會實踐情況作為招聘條件,達到事前促進。更為重要的,家庭和家長應當擇扮好第一老師的角色,從小就培養孩子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使其成為成長的必要手段和途徑。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