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堂吉偉德:比“羊羔體”更可怕的是遇官則疑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2日 1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瀋陽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前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公佈,因詩集《嚮往溫暖》獲獎的湖北官員詩人車延高在網絡上成為話題人物。他的兩首舊作《徐帆》和《劉亦菲》被批不像詩,更像是在寫作中不停按下回車鍵的成品,更被命名為“羊羔體”。(本報10月21日A15版報道)

  魯獎在國人的心中,就如同自己的“諾貝爾文學獎”一樣,莊嚴而神聖。文學評獎存在爭議並非壞事,這也是促進文學發展的一種需要。詩集《嚮往溫暖》能夠獲獎,肯定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一文不值形同垃圾,想必評委想放水,也得顧及公眾的口水。確切説,“羊羔體”之所以被質疑,文學本身的爭議或許存在,但對於官員的習慣懷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本屆魯迅獎的獲獎作品共有30部,其中中篇小説、短篇小説、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各5篇(部)。唯獨詩人車延高的詩集《嚮往溫暖》受到的爭議最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在其詩人的身份下,還有武漢市紀委書記的職務。出於對官員的極度不信任,在作品的審視上,難免會附帶偏見的情感。

  遇官則疑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和公眾心理。官員無論説什麼,幹什麼,都只能有一種結論——寧可信其假,不可信其真。中國官員因為負面的影響,已經難以獲得公眾的基本信任。只要你是官員,或者有著官員的身份,無論你從事什麼,説了什麼話,都會被“有色”透視,就會被先入為主的習慣懷疑。

  必須承認,在現實中,官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任“鴻溝”,官員並不屑于能否取悅公眾,而公眾也不主動去相信官員。這種鴻溝,是群際之間的隔離,沒有縮小,愈加擴大。而這種社會癥結的存在,遠比文學爭議的本身,更加可怕。

  殊知,這種習慣性的身份偏見,並不助於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重拾,也無助於消除群際間的隔閡。這樣做的結果,於人不利,于己亦無益。為此,當我們參與評論時,檢點和反思自身的出發點,比評論水平如何還要重要。(堂吉偉德)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