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誰來擦去劇團團長臉上的淚水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0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日前,隨著一篇名為《4家企業向河南文化教育事業捐助2億元》的新聞熱傳,河南省劇協主席、豫劇二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李樹建的一句話引起社會關注。李樹建説:“盧書記到河南之後,我們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們每天激動萬分,以淚洗面。”在一片質疑中,“以淚洗面”走紅網絡。

  以淚洗面,按辭書的解釋是“拿眼淚來洗臉,形容極度憂傷悲痛,終日流淚”。這個詞用來表達感恩似乎用錯了地方。當然,很少有人會相信李樹建真的會天天“以淚洗面”,不過,去掉其中誇飾的成分,這種激動和淚水背後,倒是“極度憂傷悲痛”地反映了一些傳統戲曲從業者窘迫的生存困境。李樹建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做過22年的團長,以前的工資水平很低,在6、7年前,團裏全年人均工資才5320元,作為團長,他“經常像個乞丐一樣出去找企業拉贊助”。

  傳統藝術從業者本應該和其他行業一樣“誠實勞動,體面生活”,他們本不應該為感恩而激動不已,也不應該為窮困而淚流滿面。在“以淚洗面”事件的背後,或許更值得繼續追問:誰能讓傳統的戲曲從業者不再因接受救濟而“激動”,誰來擦去劇團團長臉上的淚水?

  文化事業不可能長期依靠捐贈有尊嚴地活著,政府也不可能天天幫忙拉贊助。劇團要生存,關鍵還是看自己有無直面市場的勇氣,有無面對大眾需求而做出調整的生存智慧。這也是一直以來,文化體制改革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不能不説的是,在李樹建所在的河南豫劇二團窮困潦倒之時,有很多豫劇團體活得頗為滋潤。很多劇團通過送戲下鄉、長年巡演,既滿足了大眾的需求,也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而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欄目,通過戲迷擂臺賽,將傳統戲劇和大眾互動了起來,火爆一時。

  在其他行業,傳統藝人生存的窘迫與市場化演出的興盛,處處都存在鮮明的落差。近年來,如德雲社等一些市場化演出機構,把相聲界折騰得風生水起。崑曲青春版《牡丹亭》也曾轟動京城。這説明,傳統曲藝並非沒有生命力和市場,傳統藝術團體也並非沒有生存空間。

  選擇面向市場和觀眾,生存將不再是問題,雖有挑戰,前途卻一片光明。如果仍然寄託在體制的身上,靠政府救濟才能存在下去的劇團,也難以創作出真正令大眾認可的優秀作品。莎士比亞只會在劇院中和演出市場中誕生,而不會從辦公室裏走出來。

  最近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把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産業也被列為支柱産業。對各級政府來説,文化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現在“政府撥款養人,民眾看不到演出,劇團日子也不好過”的模式,無疑是效率最低的一種方式。文化産業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如今出版社從地方到中央都已經“下海”了,曲藝團體為何不能?

  “以淚洗面”,無論是錯位的“感恩”,還是真的生存困難,都不是好事。誰能擦去這看起來令人同情的淚水?只能是自己。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有多少人都在走著市場之路,幹嘛還寧願“以淚洗面”而不願意走向外面的世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