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將“功利學術”還原為“學術興趣”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8日 08: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用普通膠帶成功地從鉛筆芯的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就這樣,獲得了諾貝爾獎。本年度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遊戲科研”故事,在國內被當作“科研傳奇”一樣被分享。

  這個故事,一下子拉近了我們與諾獎的距離——就這樣,就可以獲得諾獎啊?實際上,這是把研究過程簡單化了,他們採取的是“聽上去簡單得不可思議”的研究方法,但最終得到了截面約100微米的、只有單層碳原子的石墨烯,正如媒體報道同時指出的,“想象一下撕出一個薄厚為一個原子的東西有多麼困難”,“這是需要在漫長的時間裏難以計數的重復試驗”。

  在筆者看來,這種研究方法的“簡單創意”,以及對創意漫長的試驗,正完美地詮釋了何謂科技創新,那就是不受任何約束的“玩科研”——在科研過程中,完全以興趣為導向,盡情地投入其中,樂在其中。

  雖然諾獎委員會都形容這兩名獲得者“把科學研究當成快樂的遊戲”,但綜觀諾獎獲得者,絕少有把獲諾獎當目標的,而是出於對科研的興趣。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在我國舉行的論壇上説:“進行科研的時候,一定要有興趣,否則不會走很久。”

  道理並不複雜,數學大師陳省身也曾説,“數學好玩”。但遺憾的是,有這樣的興趣,發現科學研究“有趣”的人,現在在我們身邊卻越來越少,“玩科研”變為了“玩錢”,很多人不是對科研感興趣,而是對科研經費、課題、項目、成果感興趣。在今天的大學教授交談中,你很難聽到他們在交流什麼學術觀點,而常常會聽到怎樣去申報課題、經費,以及某人以怎樣的手段搞到了多少經費、課題。在今天的大學課題組,你很難見到今年諾獎獲得者那樣的團隊,以一種快樂的心境投入研究,而是變為一個從申請課題到出産論文的“成果流水線”,有學術江湖地位的導師負責去搞課題,搞來課題之後分解給博士、碩士幹,要求每人撰寫、發表多少核心期刊論文,最後“組裝”為全課題組的成果,再以這樣的成果去搞新的課題。最終,支配課題組運作的就是金錢。包括各種學術頭銜、學術獎勵,指向的還是由此可換來更多的學術資源。科研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利益爭鬥中,變得十分複雜,難有簡單的樂趣。

  有什麼樣的科研環境,才會有什麼樣的科研人才與科研創新。要讓我國科研人員對科研充滿興趣,需要將“功利學術”還原為“簡單學術”,讓科研人員充滿學術興趣,追求學術本身的價值,而非功利目的。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