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大學師生其實是“被功利”了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1日 08: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校長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功利,恰是教師與學生功利之源,教師和學生是在“被功利”。教育的生態已經破壞,難有淡定從容的教師,也難有一心求學的學生。

  在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認為,當前學生身上普遍存在功利化心態,這與當前教育過度注重知識傳授,輕忽人的根本德性培養,部分教師心態功利、浮躁,缺少“身正為范”的自覺自律有關(《人民日報》9月20日)。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功利?在楊校長的批評中,少了關鍵的兩方面,一是校領導自身,再就是教育行政部門。而這兩方面,恰是教師與學生功利之源。相比教育行政部門的功利、高校領導和機構的浮躁,教師和學生的功利是“被功利”。

  在校領導的功利面前,教師的功利其實是小巫見大巫。今天的大學校長,除了是正廳或副部級別的高官,還因為身處教育與學術體系,“成就”為“著名教育家”和“著名學者”——與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校長只是為教授們搬凳子的人(梅貽琦語)不同,今天的校長,則是可以對教授指手畫腳,輕易通過權力獲得課題資源、把課題組教授的成果作為自己成果的人。由於行政權力的諸多好處,現今大學的行政崗位吸引各路教授爭相應聘。

  同時,由於對上負責,要拿出辦學業績,幾乎所有高校領導一上任,都“新官上任三把火”,給教授定任務、下指標。其結果是,教授圍著任務轉,寫論文、申請課題,申報經費。在這樣的管理之下,教授們想不功利、想“十年磨一劍”是不可能的;想對學生好一點,認真搞好教學,也做不到——這意味著沒有時間去做科研,完成學校的任務。前幾天,筆者與一位大學博導交流,他説今年學院交給他7名碩士,全係招了30多名,每個教授必須平均帶六七名,這是任務!他對此很苦惱,又要搞科研,又要帶學生(總共帶的學生近30名),擺明了帶不好,而更令他苦惱的是,在社會人士看來,這還都是老師的“不是”。

  另外,去年曝光的多起大學校領導涉及學術抄襲事件,鮮有校領導因此被撤職。如果校長不功利,應當採取嚴格的處理程序,調查、聽證、處理,並向公眾公佈處理結果。可現實一再證明:校長是官場中人,而非大家所期待的教育家。

  當然,校長的“功利”,也有説不出的“苦衷”。這就是上級行政部門對校長的任期考核,以及直接參與學校的管理。校長為了在自己任期中獲得好的表現,必然追求學校各種辦學指標的發展,徵地蓋樓、擴招合併、增設學科專業、申報博士點碩士點,縱有輿論一再批評大學的急功近利、浮躁,可局面並不見好轉。

  在這樣的辦學氛圍與學校管理中,教育的生態已經被破壞,不可能有淡定、從容的教師,也難有一心求學的學生。事實上,如果分析學校的利益鏈,教師和學生大多處於最底層,他們大多為生存而焦慮,學生們不考慮自己的就業,行嗎?教師的待遇不高,不另外賺錢養家行嗎?作為利益鏈最前端的校領導們,是否為學生和教師的生存處境考慮過呢?大學校長們,應該承擔更大的教育生態破壞責任。

  在筆者看來,要讓大學不功利,首先必須調整學校管理模式,避免行政對學校辦學的干擾;其次必須制約學校行政領導的行政權力,實現行政權與教育權、學術權分離,防止學校用政績指標來進行教育與學術管理,在此基礎上,推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建立學術共同體,以此讓教育回歸本位,同時恢複學術尊嚴,讓大學有真教育、有真學術。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