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紅漫:穩定棉花價格需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30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繼“蒜你狠、豆你玩”漲價風波之後,棉花價格近期也呈現攀漲之勢。多家媒體報道,繼上一個交易周棉花期貨價格累計漲幅接近10%後,本月27日鄭商所各種棉花期貨價格盤中再度創出新高。其中,明年5月份交割棉花期貨盤中一度突破每噸2.2萬元。

  棉花價格的上漲預期,必然會蔓延至下游産業鏈的各個環節之中,這對於仍在復蘇中的紡織企業而言無異於“當頭一棒”。作為紡織生産製造中心,我國一直都是棉花消費大國,棉花的進口依存度高達40%左右,印度棉已經成為我國第一進口來源。然而,該國突然在今年4月份宣佈,為了平抑不斷飆升的棉花價格,暫停棉花出口。雖然兩個月來國家33次拋售了百萬噸儲備棉,但仍存供需缺口。外援“斷供”、國儲調控能力有限,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棉花市場的漲價壓力。因此,部分盈利空間微薄的紡織企業表示,已無法承受當前高棉價。

  其實,在這些直接因素的背後,期貨交易市場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4年6月1日,棉花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這意味著棉花已成為期貨交易,具備一定金融屬性。監測數據表明,今年以來不僅往年參與棉花炒作的資金依舊,而且有新增資金加入,一些資金通過現貨市場囤貨在期貨市場獲取暴利。囿于專業知識和信息的滯後等瓶頸,國內棉商對期貨品種涉足的活躍度遠落後於跨國巨頭。目前,幾乎所有在華開展棉花經營業務的跨國農産品貿易商都在鄭交所擁有專門交易席位,相當一部分“標準化買賣合約”已被跨國棉商所持有。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一些外資企業通過國內外期貨市場影響國內現貨價格,同時又通過進口棉花和國內收購的棉花影響國內期貨價格,在期貨和現貨兩個市場上都獲得鉅額收益。最終,本是為發現價格的期貨市場,卻因設計疏漏而為外資投機交易所用。這一局面亟須受到足夠重視並及時改變。

  事實上,不僅棉花品種,國外投資機構大規模佈局中國養殖和糧食加工業也已是近年來的趨勢。資本結構的變化雖然有利於推動國內農業生産現代化,但也為農産品市場與宏觀經濟帶來了不穩定因素。相關管理部門要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充足準備。其一,應儘快完善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在這方面,美國健全的農産品期貨市場可為借鑒。自1848年美國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以來,美國國內已形成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體系,並形成了國際公認的農産品基準價格。由於參與者眾多、品種較為完備,期貨合約到期價對即期的農作物生産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其二,主管部門應建立起外資準入規範制度,即根據不同産業特徵規定外資進入的個體總量及比例上限,特別針對農産品收購、加工環節設立專項統計。以棉花為例,我國政府目前尚未批准外資建立或收購棉花加工企業,以防其對整個産業鏈的掌控。但實際情況卻是,一些跨國公司已經通過合作等形式涉足其中。

  外資對農産品的介入不意味著必然擾亂市場,但是如果外資在市場上缺少能夠匹敵的對手,就不妨考慮借鑒“幼稚産業保護”理念,實施暫時的産業保護。特別針對大宗農産品等價格剛性、市場影響大的領域更應如此。綠豆和大蒜價格飆漲不會深度影響公眾生活,而棉花則不同,應該從經濟穩定性角度予以考慮規制,需從體制深度著手,針對農産品價格異動形成有效的預防體系。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