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于澤:長江三橋10年24修玩什麼把戲?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6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建成10年的武漢長江三橋是一個彌久常新的新聞“人物”,其主要事跡是長年“生病”和“治療”。 近日它又開始為期40天的局部封閉維修,據新華社報道,這已是此橋建成通車後第24次維修,耗資逾億元。

    如此病體不支和頻繁維修,可以説是創造了中國橋梁史上的“奇跡”。照這樣的維修頻度,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迄今建成1400多年,怕是要維修兩三千次了。但沒有資料表明,趙州橋建成後經歷過什麼“大修”。今天我們有了先進的勘測、設計、施工及材料技術,建起來的橋反而不濟如此,真應該愧對古人。

    趙州橋是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和建造的,李春已因趙州橋而名垂青史。而今天,到底是誰創造了武漢長江三橋這樣的“奇跡”,有關部門真應該把相關“榮譽”落實到人,詳考其“勞績”,宣付國史館立傳才是。從道義上説,韆鞦功罪總要由人評説;而就功利言之,一座失敗的橋梁應成為後來者的前車之鑒。

    武漢長江三橋質量問題已是眾所週知,頻繁的大修耗費鉅資、妨礙交通,大家無法熟視無睹。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在數公里之外,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長江大橋建成50年才大修一次,經工程技術人員檢測,它還可以供人們安全使用50年。

    橋梁是百年大計,其設計、施工質量不容有絲毫馬虎,每個環節都責任重於泰山,必須有人承擔。目前我國尚無針對橋梁建設的高位階專門立法,但已有《安全生産法》、相關法規以及專門的地方立法管著,其中設定了大橋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的責任,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應由相關責任主體擔責。有關部門必須告訴世人:武漢長江三橋存在哪些質量問題?誰是責任主體?他們應當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據媒體公開報道,早在2004年,武漢市就有一位主要領導説,武漢長江三橋是“一座嶄新的破橋”,“問題非常嚴重”,必須追究責任。而據施工方介紹,大橋採用鋼橋面設計,瀝青混合料與鋼橋面膨脹系數不同,因而粘連不牢,導致橋面經常性破損。但有關部門迄今未進行正式調查,給世人一個明確説法。現在建設領域規劃設計不週、施工偷工減料現象很普遍,應當説,與質量責任不落實大有關係。

    眼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大江大河上在建、擬建橋梁無數,防止設計上粗枝大葉、施工上漠視質量,是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武漢長江三橋10年24修,正好是一個反面教材。希望有關部門查明問題真相,啟動質量問責機制,務使後來者知道自己肩負責任之重。

(楊于澤 原題:長江三橋10年24修誰來擔責?)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