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雲鵬:給“屢修屢壞”的長江大橋把脈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5日 1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三橋)近日開始為期40天的局部封閉維修。這已是這座投資11億元的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後10年間的第24次維修,平均不到1年要修兩次。一座橋如此不“健康”,不得不令人擔憂。(9月24日《新京報》)

    2000年9月8日建成通車的白沙洲長江大橋,與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車的武漢長江第一橋相距數公里,而長江一橋50年才大修過一次。史料記載,長江一橋正式通車後的第二天,長江上遇到了八級狂風,江面白浪滔滔,武漢市懸起了“風大浪急輪渡停航”的公告牌。但是,長江大橋卻接待了南來北往的火車、汽車和絡繹不絕的人群。在歷經50多年的風雨滄桑之後,它仍然肩負著每分鐘60多輛汽車、每6分鐘一列火車通過的荷載。經受住了無數次狂風與洪水的洗禮,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驗,時至今日仍雄風不減、傲立於濤濤江水之上。專家最新檢測得出的結論是:武漢長江一橋的橋墩、鋼梁等主體結構可使用100年以上。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就納悶了:同處一個江面上,同在一座城市,同為當地人建造,兩座大橋質量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按説,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應用,白沙洲長江大橋的質量應該優於一橋,強于一橋,不該出現質量問題,更不能倫為“嶄新的破橋”、市民的“傷心橋”。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窘境,無休止的投入,人民的錢財屢打水漂,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違背規律——突擊速度、爭搶工期是禁忌。橋梁是人員車輛過江的重要通道,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維修中,進行封閉、打圍施工在所難免,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怨聲載道。施工方搶時間,爭速度,加緊建設,爭取提早使用無可厚非。但基礎工程建設的鐵律是:必要的時間是質量的基本保證。工程該用多少時間就要確保投入多少時間,決不能隨意做減法。速成的往往是短命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抗拒規律必自食惡果。盲目趕工期,突擊搶速度是工程建設的大忌,也是導致“豆腐渣工程”的重要因素。現在看,去年7月到9月間進行的白沙洲長江大橋大修,雖然橋面用的是美國進口環氧瀝青混凝土,耗資逾億元,但為了趕工期,施工用的是“土辦法”:在沒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幹透的情況下,採取高溫油爐烘乾,使得瀝青黏合強度、硬度都大打折扣。這種“牛拉火車式”的“創新”施工,難免會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怪圈。白沙洲長江大橋10年間24次維修,“健康”不佳,無非是先天帶病,後天添病所致。

    違規發包——反復轉包、層層扒皮是禍害。施工“潛規則”造就豆腐渣工程。按規定,一個項目經理只能負責一個項目,嚴禁中標方違法轉包。但是目前一些大的施工單位根本做不到,轉包是大多數建築工程的慣例,一個項目通常要轉包四次。有的甚至轉包給一些技術條件不足、根本不懂技術的建設單位或者個體戶,埋下質量和安全的隱患。而最後的施工承包單位還要有利潤可賺,就不得不以次充好降低成本。同時,目前建設工程存在著最低價中標的現象,一些施工單位為此動歪腦筋,千方百計壓低成本甚至不惜偷工減料,質量難保。於是,經常看到有的工程還未竣工就已坍塌,還有一些工程則勉強撐到竣工,沒過幾天就成了豆腐渣。類似白沙洲長江大橋這樣動輒上億元的維修投入,自然難逃施工“潛規則”。究竟有多少建築施工單位從中漁利,不能不讓人産生懷疑。

    監管不力——工程建設中的腐敗不容忽視。今年5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工作領導小組公佈了20起典型案件,平均每個案件涉及金額550多萬元,涉及地(廳)級官員57人。數額最少的58萬元,最大的2200多萬元。20起典型案件的突出特點,就是領導幹部插手工程建設領域愈演愈烈。白沙洲長江大橋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怪圈,10年間維修了24次,嚴重浪費資源、資金。在市民的怨聲載道中,如此不厭其煩地折騰的背後,難道就沒有什麼“貓膩”?據了解,關於施工的質量責任,武漢市政府已經展開對白沙洲長江大橋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環節的調查。期望民眾能夠得到一個經得起推敲的説法。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