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童大煥:耕地保護怎成了毀林騙錢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0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盲目徵地也好,毀林造地也好,本質上都是“土地財政”使然。

  日前,浙江龍泉市出現“農保田”造在高山頂上的怪事。這些新開發的“耕地”不僅破壞山林生態,而且無法種植莊稼,留下了光山頭。(9月9日新華社)

  為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政府制定了“佔補平衡”的用地政策。這些砍樹造田的山上造地項目,就是用於耕地“佔補平衡”,置換在平原低窪地區被非農建設佔用的“農保田”。在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的前提下,省內之間可以實行有償調劑,用於耕地“佔補平衡”。

  “佔補平衡”的初衷良好,但執行過程中為什麼會走樣,而且不僅沒起到保護耕地的作用,反而破壞了山林和生態環境?從原始的利益動機上看,是政府主導的徵地和“佔補平衡”制度導致了地方政府的逐利衝動:

  一方面,是城市化導致地方政府往往不顧當地實際需求大量徵地,甚至大量儲備土地。因為在城市化比較迅速的地區,徵地和賣地往往帶來鉅額土地增值收益,從而引發地方政府對未來土地收益的巨大預期,因此徵地往往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另一方面,則是另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造地”導致毀壞山林。在浙江龍泉,開發的新增“耕地”指標,由市裏統籌,每畝指標可賣8萬-10萬元,但開發費用一般每畝1.8萬元。這樣,新增一畝“耕地”指標,除去開發費用,就有數萬元收入,這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政府是不小的收益。

  其實,盲目徵地也好,毀林造地也好,本質上都是“土地財政”使然。只要根子仍在,這個問題將很難解決。雖然地方百姓也明知這樣的行為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但同樣也受著一定的利益誘惑。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還應重新思考“18億畝耕地”如何保護的問題。如果城市化真能有效解決“人的城市化”問題,進而真正減少農民,使農業的規模效益和整體效率都能提高,18億畝耕地也許會自然得到市場機制的調整和保護。否則,不僅“18億畝耕地”難保,這種耕地未保而山林又毀的荒唐事,還有可能繼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