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冉:8億中國人被“中産”是否藏有陰謀?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1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亞洲銀行近日發佈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其中宣佈,按照每日消費2-20美元為標準,亞洲的“中産階級”人數早在2008年就已達到19億,佔到亞洲人口總數的56%;而按照這一標準,中國的中産階級人數居然達到驚人的8.17億,被好事者呼籲良久的“橄欖型”社會,居然就這麼實現了。

    不過,比亞洲銀行名頭更響的世界銀行,曾經頒佈過一個遠不及“中産”那麼喜興的貧困標準。按照這一標準,每人每天收入低於1美元,就叫“絕對貧困”。而且到了2008年,這一標準更被上調到1.25美元。當然,“絕對貧困” 並非如字面解讀的“赤貧”狀態,而是相對於“相對貧困”而言,也就是説不管在任何國家和地區,低於這個收入水平,都會生活在貧困之中,而與他在其所處社會中的相對位置無關。換句話説,在那些整體陷於貧困的“失敗國家”,即使是其中的“中等收入階層”,其實際的生活也可能在“絕對貧困”標準之下;反言之,在那些發達國家,即使是少數“相對貧困”的人口,其實際生活水平,也往往高於那些貧困國家的富裕階層。

    明乎此,亞洲銀行把亞洲“中産階級”的低限標準,確定為僅高於“絕對貧困”標準0.75美元,實際是看低了整個亞洲的經濟發展水平——只有在一個整體收入水平低下的地區,其“中等收入”水平,才可能以2美元為起點。

    判斷亞洲銀行看低了中國人民的收入水平,自有中國的數據為證——每人每日消費2美元,可大致折算為14元人民幣,每月消費則為420元人民幣,低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保水平,更遠遠低於大多數地區的最低工資保障水平。低保居然保障出“中産”,亞洲銀行的想象力,實在超乎想象。這也是亞洲銀行的報告一齣,就遭到無情嘲笑的原因。

    但是,有關中國的中産階級的標準和數量,從來都是莫衷一是。2005年,國家統計局根據其抽樣調查數據,給過一個中國中産階層的收入標準——年家庭收入在6萬到50萬之間的家庭,就是當今中國的“中産”。今年7月剛剛出版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又稱,在北京等這樣的大城市,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的個人,或月收入為10000元左右的家庭,就可歸入“中産”。雖然上述報告給出的結論,都算是有根有據,但還是無一例外地受到冷嘲熱諷,幾乎所有被劃入“中産”的白領們,都在控訴“被中産”的冤屈和真實生活的窘迫和無奈。在他們的控訴中,仿佛所有結論背後,都藏着巨大的陰謀。

    但筆者以為,研究者的結論,與被研究者的感受之間的巨大差異,並不緣於研究者的陰謀,而是緣於對“中産”的定義不同。在研究者的研究中,“中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那些收入處於高、低之間的階層,就是“中等收入階層”;而在自認“被中産”的白領們心中,“中産”則有一個被美國“中産階級”定義和描述過的模板——穩定優厚的收入、無憂無慮的生活、庸常但優雅的品位、保守但理性的立場……當無數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正在為追求那樣的生活而處於焦慮之中的時候,卻被宣佈已經成為中國的中産階層,其憤懣和狐疑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當下的生活就是中國的中産階層,那我何時才能過上美國的中産生活?

    其實,一個無情的、顯見的、確定的結論,卻總是被中國的中産階層拒絕承認,那就是,中國的中産階層,永遠不可能過上美國中産階級那樣的生活。如果中國確如美國那樣,變成一個中産階層佔多數的“橄欖型”社會,則中國的中産階層隊伍,確乎要有近8億人口。而人類絕不可能再擁有第二個地球,以為這8億中國中産階層,按美國中産階級的標準,提供每家一棟別墅、兩輛汽車的生活。這結論其實不是被認為心懷叵測的中國研究者説的,而是那個看上去無比陽光和磊落的奧巴馬説的——這回你總得信了吧?

    所以,儘管世界已經越來越“平”,儘管那個無限美好的美國,就在天際線的盡頭眨着鬼魅而誘惑的眼睛,但中國的“中産”們還是不得不把饑渴的眼睛,從美國榜樣的身上移開。中國的“中産”,由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和潛在的資源稟賦、發展空間所定義,卻與美國的中産階級沒有太多的相干。

(胡冉 原題:難纏的“中産”背後難道藏有陰謀?)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