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攀:“下流”比“被中産”更糟糕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1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國的中産階層究竟有多大比例?近日,亞洲開發銀行發佈了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據其提出的標準來估算,就絕對數量而言,中國的中産階層人數為8.17億。(8月30日《新世紀》)

    中國有9億農民,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中國除了全部的城鎮人口屬於中産外,近一半的農民也成了中産。在生命被自殺、健康被艾滋、意願被代表、收入被增長、工作被就業、高考被落榜之後,被時代又續上身份被中産。不同的是,作為一個權威機構,亞洲開發銀行這份報告似乎並沒有明顯的惡意。

    對於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不必在意。有群體、有差異的地方就有中間部分,而中産就是一個中間部分。但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把歐美發達國家的中産當成標準,用有錢有閒有精力來衡量中産。而亞洲開發銀行中國8億人中産的結論,則是對亞洲這一群體的劃分。在這一群體中,找出中間部分,就是“亞洲中産階級崛起”。而遠遠低於西方中産標準的亞洲中産標準——“每天消費2-20美元的人群”,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社會,中産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對個人來説,意味着收入不錯,而且有時間也有精力享受生活;對於社會來講,中産因為對生活比較滿意,就不會有太多的變革衝動,從而起到社會穩定器作用。如果中産這個群體比較大,那麼這個社會,人民就會幸福、國家就會穩定。所以,橄欖型社會一直是我們的理想。

    可中産又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到底是按照居民收入劃分,還是按照人口結構劃分?到底是按照自個的標準定義,還是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定義?到底是時間、精力、收入全都考慮,還是只看收入?等等,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機構,抑或是個人感受,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沒有標準或標準不明確的情況下,出現被中産是再正常不過的。

    但在我看來,與被中産相比,“下流”更可怕。在這裡,“下流”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動詞:向下流動。我們橄欖型社會尚未建立,但原本就比較小的中産還出現“下流”——從社會的中層流入社會的底層。住房、上學、醫療是壓在中國中産身上的“三座大山”。因為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一場大病讓一個中産家庭赤貧是常有的。而亞洲開發銀行在拔高中國中産人群的同時,提到足以讓國人共鳴的問題,也是“下流”——中國的“中産階層”中有3.03億屬於底層中産階層,經濟狀況略強於貧困人群,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機,他們很容易重新陷入貧困。

    原本正在往上爬,結果一腳給人踹了下去。中國的中産正遭遇這樣的倒楣。表面上,這一腳是意外,比如疾病,可實際上,卻是缺少兜底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造成的。不期望我們的社會為中産壯大做多少努力,只期望那些正在奮鬥的準中産,再遭遇意外被踹一腳的時候,這個社會能夠去兜底。因為,“下流”比“被中産”更糟糕。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