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徐一魚:“奴”字加身,我們怎麼“中産”?

 

CCTV.com  2010年02月25日 08: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今晚報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近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中國中産階層的規模約為總人口的23%左右,同時,由於社會階層的分化加劇,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動表現出一定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據《北京晚報》)

  説實話,近些年來,筆者對於一些社科機構的調查結論,是不敢百分百相信的。公眾對此恐怕都有印象。比如中國社科院前些日子曾發佈過一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報告(2009)》,稱在華外企的社會責任指數畸低,100強外企中沒有一個達到60分的及格線的,寶馬17分、微軟5分、阿迪達斯2分、耐克0分;而我們的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其社會責任指數遙遙領先,國家電網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名列前茅。總體情況是:央企好于一般國企,國企好於民企,民企好于外企。(據《中國經濟時報》)這樣的結論已被輿論認為“不怎麼靠譜”。因為這結論與公眾印象很有距離,個別央企的口碑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而現在又出現了一個中國23%人口跨入“中産階層”的結論,讓人心裏感到稍微有點懸。

  中産階層的劃分,本來就是很含糊的。很多學者也認為,中産階層不光是物質條件,更是代表了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意識的中堅力量。即使單從收入上講,不同國家的標準很不一樣。美國的中産階層和印度的中産階層以及和中國的中産階層,三者間肯定不會是同樣的生活水準。就算在中國,不同地域的中産階層也有著差異。年收入五六萬,在北京什麼都不是,以北京現有的房價水平,三五年不吃不喝,可能也買不了一個廚房;但在西北或經濟不發達地區,則一定是“中産”甚至是“上中産”。

  而且,我們現在的“中産”,有很多其實是“奴”字加身的:房奴、車奴、孩奴……生活壓力非常大。這樣的壓力壓在身上,如何界定為“中産階層”?只看收入不談支出式的統計,讓23%這個數字很難讓所有人接受。

  我們的社會正在大步前進,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正在逐步提高,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事實。但實在沒必要急急渴渴地端出中産階層已達23%這樣的“繁榮結論”。當然,如果專家説,這個“中産階層”概念,就是特指中國式的,我們也無話可説。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