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學進:張掖退出“申遺”禍兮福兮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8日 0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來,有關中國丹霞地貌申遺成功引發的討論一波高過一波,8月17日《中國經濟週刊》刊發的一則甘肅張掖因缺乏資金而退出“申遺”行列的消息,更是激起網友熱議。與專家深表遺憾的心情大不一樣的是,眾多網友則對此大加讚賞。

  張掖退出“申遺”行列到底是禍還是福呢?中國古代哲學有個禍福相依的命題,張掖錯失這次機會,固然失去了一次成規模開發保護的機會,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一,張掖退出“申遺”,説不定恰恰保護了當地的丹霞地貌。有《“申遺瘋”:丹霞地貌申遺耗資超10億元》一文(《國際先驅導報》8月16日)為證:從武當山失火到張家界亂建,從泰山修索道到都江堰爭壩,至今,國內幾乎很難找出“世遺”保護的典範,卻到處都是“負面教材”——“三江並流”建大壩問題,被世界遺産委員會警告;北京故宮、麗江古城、西藏布達拉宮被要求整頓;武陵源只重迎客、無視保護,景區內賓館等旅遊設施氾濫,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嚴厲批評;西安兵馬俑一年好幾億元的門票收入,但是用在景區維護上只有幾百萬元……

  毋庸諱言,各地政府熱衷於“申遺”,名為保護,實質是借開發提高景區收入,促進GDP增長。在我們這裡,“開發”幾乎成了“破壞”的代名詞。如此説來,讓原址原貌的張掖丹霞地貌保留在那兒,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保護,至少比借保護之名實施無度開發總要好。

  其二,從平遙古城和山西五台山“申遺”成功的個案看,“申遺”成功並不能保證一定促進GDP增長。前不久,媒體曝光稱平遙古城深陷“公務接待”之困:一年最多公務接待10萬人次,僅門票一項就少收入1200多萬元,以至不能不靠再次提高門票價格來維持現狀。再如,山西五台山申遺成功後,旅遊收入不升反降。好事也可能變壞事,誰能保證此次“申遺”成功的6個地區就一定能掙大錢,就一定能收回鉅額投資?

  其三,從各地“申遺”欠下的鉅額債務看,張掖退出“申遺”十分明智。以湖南緉山為例,此次雖然“申遺”成功,但新寧縣承擔的4.5億元“申遺”費用,對於這個年財政收入在2008年才剛剛突破2億元的小縣城而言,無疑是一筆鉅額債務,這還不包括後續費用。這對去年旅遊總收入不過450萬元的縣來説,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據今年1月12日《張掖日報》披露,2009年張掖市大口徑財政收入躍上15億元臺階,財政支出突破50億元大關,嚴重地入不敷出。假如該市也像新寧縣這般投入四、五個億去“申遺”,必定會大大加劇財政困難,影響其他更加迫切的民生工程的建設;而且即使“申遺”成功,以張掖目前的財力,根本無力實施景區開發、維護和推介,指望發展旅遊經濟很不現實。與其背一屁股債去“申遺”,獲得一塊“金字招牌”,還不如將有限的資金實實在在用到改善民生上,等以後財力允許了再去發展旅遊經濟也不遲,反正那536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仍在,發財機會仍有的是。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