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泓冰:善待非京籍孩子也是善待未來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9日 10: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往回看,共和國最初的火種就燎原于最貧困的鄉村;往前看,在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可能僅靠少部分城裏人完成;往現實看,讓農村孩子在教育公平中看到人生幸福的希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説,善待非京籍孩子,等於善待我們自己的孩子,善待民族的未來。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日前不經意透露的一個信息,可能會極大地改變京城的教育生態,並進而改變數十萬兒童的求學命運——他説:目前本市流動人口的子女已達40萬左右,有關部門努力的目標是不管京籍還是非京籍的孩子,都確保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的、合格的義務教育。

    雖然這還是一個模棱兩可的説法,還是“努力的目標”,但畢竟讓人看到了希望。作為一個有著1000萬流動人口的城市,北京敢於以此為目標,相信其他城市的中小學很難找到將農民工子弟拒之門外的藉口了。

    在中國的鄉村,目前可能有近億的孩子,長年生活在沒有父母陪伴的孤獨之中——他們被冠名為“留守兒童”。這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社會現實。更加不寒而慄的是,所謂主流社會對這一群體的狀況知之甚少。就連他們究竟龐大到什麼程度,還是一個未知數,就公開發表的數據,有1000萬、6755萬、7000多萬、1.3億等幾種説法。自然,來自官方的、有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境遇的關切,也往往付諸闕如。

    然而,危機也許已經在我們不曾留意的時候潛滋暗長。當這樣一群面目模糊的孩子,在親情饑渴中長大以後,他們會以什麼樣的異乎尋常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恐怕不敢太讓人樂觀。

    曾經認識一位農民工的女兒,聰慧伶俐,可以無師自通地在從沒見過的鋼琴上彈出流行歌曲的旋律。她在上海的父母身邊讀了兩年民工子弟小學,在她小升初而必須回鄉孤獨地繼續學業時,她看向上海繁華的目光,竟是充滿敵意,她説:“上海很漂亮,但它都是我爸爸這樣的人辛辛苦苦建成這樣子的,可是我爸爸這麼窮,我的家鄉這麼窮,我還不能和我爸媽在一起!我恨上海!”

    那樣的目光,讓人心悸。再一想,孤獨求學的她,別説所能享受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在名師、補習班、家教中輾轉的城裏孩子,在若干年後的高考比拼中,她卻非得和他們面對同樣的高考,並可能要高出數十分才能和京滬的同齡人到同樣的大學就讀。可以想見,她的機會將極其渺茫,因為在高校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已經下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了——雖然,這個數據也是同樣的模糊不清。比如,據《廣州日報》報道,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大家知道,總的城鄉人口比例正好倒置。而在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還佔30%以上。連溫家寶總理也在感慨:“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裏農村的孩子幾乎佔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教育的公平意味著起點的公平,如果鄉村大量的留守兒童從人生的起點就開始面臨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不平等,他們很難看到上升的空間。暫時處於底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擋住他們向上的希望。

    從這個意義上説,北京市義務教育容納農民工子女的“努力目標”,是營造起點公平的重要舉措。往回看,共和國最初的火種就燎原于最貧困的鄉村;往前看,在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可能僅靠少部分城裏人完成;往現實看,讓農村孩子在教育公平中看到人生幸福的希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

    從這個意義上説,善待非京籍孩子,等於善待我們自己的孩子,善待民族的未來。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