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馮海寧:“待售”≠“空置”,嫁接概念糊弄誰?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6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日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家統計局4日發佈了2005年以來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商品房待售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末,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待售商品房1.918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4%;其中住宅1.064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0.2%。國家統計局特別強調,商品房待售面積不等於住房空置面積。(8月5日新京報)

    這條新聞之所以成為輿論熱點,顯然與“6540萬套空置房”的消息持續發酵有關。近來,輿論爭議“6540”的真偽,由於相關部門未發表任何觀點,被認為“失語”。統計部門此次公佈商品房待售面積數據,應該是對“空置論”的一種回應,以此來證明自己在這場公開爭論中沒有失語。

    不過,公佈商品房待售面積數據並不能平息這場爭論,因為商品房待售面積不等於住房空置面積。公眾直接追問的是真實的空置房面積或者空置房套數或者空置率,而不是待售面積。可以説,統計部門的回應是“答非所問”。沒有直接回答公眾之問,公佈待售面積數據的意義就打了折扣。

    公眾追問空置房數據,是因為既憂慮房價虛高,又憂慮房屋閒置,更憂慮宏觀調控“盲人摸象”。顯然,公佈商品房待售面積數據不能消除公眾的這些憂慮,原因很簡單,統計部門公佈商品房待售面積數據時,由於沒有明確相關標準,所以公眾不清楚1.9182億平方米這個數值究竟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

    我注意到不同學者對“1.9182億平方米”存在截然相反的解讀,一種觀點認為“1.9億”極不正常,折射出我國商品房空置率畸高,進而認為政府整治捂盤惜售的舉措沒有奏效。另一種觀點認為“1.9億”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不算嚴重,風險可控。

    顯然,我們首先要明確待售面積的合理區間,其次才能討論“1.9億”是合理還是不合理。但問題是,合理的商品房待售面積,既沒有一個國際標準,也沒有國內共識。無疑,沒有合理的判斷標準,公佈商品房待售面積就失去了意義。試問,“1.9億”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有益啟示?能成為決策依據嗎?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之前統計部門公佈的是空置房面積,而今卻突然改為待售面積,讓人不解。從空置房面積數據,公眾或多或少還能洞察出房屋閒置浪費情況,但從待售面積數據似乎看不出什麼,因為待售面積不等於空置面積。統計數據的突然變臉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值得追問。

    有關人士透露,由於這一數字(空置面積)較為敏感,而且統計局統計口徑與當下市場通用口徑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這一數字早就不對外公佈了。看來,統計部門是因為空置面積數據敏感而不公佈,是因為待售面積數據不敏感所以才公佈。毫無疑問,敏感才説明空置面積數據重要,待售面積數據不敏感則説明不重要。

    在我看來,理應儘快恢復對空置面積的統計和公佈,尤其要統一空置房概念、明確空置率指標,讓我們的統計計算方式與國際接軌,早日揭開空置房之謎。否則,公眾就會陷入無休無止的爭論,大量房屋由於閒置而浪費資源,商品房會因為沒有有效利用而致供需失衡、價格高昂。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