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鋒:醫保卡如何實現功能回歸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社評

  防止醫保卡被“鑽空子”,絕不能僅靠靜態的加強監管,更要通過增加、凸顯“醫療保障功能”,讓醫保卡擺脫“雞肋”形象,越來越實用、貼心,從而提升公眾“忠誠度”。

  昨日,本報對醫保卡被濫用的情況做了一番調查:不少藥店開成了“超市”,不僅賣藥,也賣醬油、毛巾等生活用品,顧客拿醫保卡就可以埋單。

  其實,醫保卡變身為“醬油卡”、“購物卡”的現象,並非新問題,也絕非廣州“獨創”。國內類似情況不勝枚舉,更有甚者,藥販和藥店勾結,幫持卡人以70%的折扣套取醫保卡現金。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很多人包括醫保部門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強監管,消除制度漏洞。比如,醫保部門就表示,發現有定點零售藥店刷醫保卡賣日用品的,將“罰三千到一萬元”;同時,有關部門也向公眾發出呼籲,請大家不要亂花醫保卡內的救命錢,不要“佔小便宜吃大虧”等等。

  在監管環節下工夫,當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我們從整個政策性醫療保險這一“系統”來探析,也許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視角、一些更本質性的啟示。

  一個頗有意味的問題是:按制度設計初衷,醫保卡本應被百姓視作“救命錢”、會得到自覺珍視,何以遭遇如此現實尷尬?難道老百姓連這點基本的自愛之心、理性和常識都不具備?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現行的醫保卡以及政策性醫療保險制度本身,為何並未對公眾體現出其本應具備的吸引力?實事求是地説,政策性醫療保險網絡的搭建,順應了轉型期中國的現實需求,對此前失之偏頗的醫療體制也是一種糾偏;然而毋庸諱言,由於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尚處草創階段,加之各地推進程度不一,不完善、不合理之處自然難以避免——

  比如,醫保卡使用不夠方便,手續複雜。也許是出於監管的考慮,不少地方設置了醫保卡刷卡購藥限額,在福州工作的李女士就埋怨,有一次她要買280元的藥品,可藥店説按規定每半個月只能刷卡150元,她只好隔了半個月後又去了一次藥店,才把藥買齊。而一旦住院、動手術,醫保卡的報銷流程則更為複雜,讓一些病人和家屬叫苦不迭。

  又如,醫保卡的“醫療保障”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個人賬戶部分資金太少,對看病作用有限,如果看大病時再碰上某些醫院不主動告知,走的是門診而不是住院渠道,報銷比例更是有限。有人還曾計算過,某省實行的“全民醫保”,遠遠不能達到“病者有所醫”的程度,醫保卡充其量只能算是張“八折卡”、“六折卡”。

  再如,地域限制太死,醫保卡的“漫遊”和“互聯互通”功能缺失。目前,醫保卡基本上還是“地方糧票”,不僅難以跨城市、跨省份使用,甚至在一些城市內部尚且存在鴻溝,比如,今年7月武漢的遠城區東西湖區與該市中心城區醫保卡才剛剛實現“互通”。在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這種“割據”局面自然也會影響醫保卡的吸引力,讓持卡人對卡內資金沒有安全感。

  其實,換個視角,醫保卡的使用並沒有必要死守某種固定模式。比如北京就規定,醫保卡資金可以自由去銀行取現;又如,廣州擬出臺新規定,醫保卡賬戶內資金可一家人合用……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個:讓醫保卡更人性化、更好用。

  可見,防止醫保卡被“鑽空子”,絕不能僅靠靜態的加強監管,更要通過增加、凸顯“醫療保障功能”,讓醫保卡擺脫“雞肋”形象,越來越實用、貼心,從而提升公眾“忠誠度”,如此,老百姓必然會倍加珍惜醫保卡賬戶資金,而藥店以及任何覬覦這些資金者也未必有機會下手。 (徐鋒)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