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幼兒園重歸公益定位才是根本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現在,“入園難,難於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已經成為公眾對幼兒園問題的基本認知。

  正如很多專家、學者以及學前教育的從業者所指出的,之所以會出現“入園難、入園貴”,原因在於,學前教育公益定位不清,政府責任缺失,市場發育不良。在學前教育階段,政府提供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沒能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

  幼兒園是一個公民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享受政府提供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是孩子們的一項基本權利。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近年來,國內的相關呼聲也是日漸高漲。尤其不容忽視的是,“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不但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影響民生,而且,因為資源的稀缺,大家又以公平為代價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

  這個問題也獲得了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呼應。在《教育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而在不久前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作為部署實施《教育規劃綱要》的內容,亦表示要“推動全國城鄉學前教育普遍發展,公辦民辦並舉,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入園難’問題。”

  無疑這些表態均令公眾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不過,具體而言,要解決“入園難”仍然需要有明確的現實路徑。

  如今,社會輿論均已看清問題的焦點所在,所以,有關方面急需要明確學前教育的定位問題。國企固然不能辦社會,但是,也不能指望“市場辦社會”。“市場辦社會”的錯誤觀念必須要得到糾正,幼兒園應該回歸公益性,政府應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逐步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

  事實上,“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尖銳化,除了有人口出生高峰、城市外來人口增加等因素之外,一個直接的原因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不是隨著經濟增長和財力充沛而增加,反而是持續下降。7月25日新華社報道,在北京,對公辦園的財政投入在各級各類教育總投入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7年的1.92%,有的區縣學前教育專項投入僅80萬元。有些省市這一比例更低,僅佔整個教育經費的1.3%左右。

  現在,各地方政府的財力均與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陜西吳起縣等並非最富裕的地方也開始實行全民免費教育。這也説明,解決“入園難”並非財力問題。而是在於,政府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職責,以及缺乏制度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

  另外,既然現階段提出了“公辦民辦並舉”,那麼,政府就應該加強監管、降低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規範發展。同時,“公辦民辦並舉”的另一層意思,其實也就是要對民辦幼兒園一視同仁,創造公辦與民辦公平生存的制度環境。現在民辦幼兒園反映的高門檻、難獲財政支持、待遇不公平等問題,皆應該得以解決。

  現在,一些地方已行動起來。北京今年已投入近億元改擴建30所幼兒園,新建30所幼兒園。未來三年,北京還會新建公辦幼兒園118所。這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學前教育的制度定位問題,不能夠為民辦幼兒園創造良性發展的環境,那麼,僅靠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覺和有限的財力,既不能解決全局性的問題,也不能滿足社會的全部需求。■ 社論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