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167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面對雷鋒,多些行動少些質疑

社論 2012年3月14日 07:25

當這個社會又一次提倡大家學雷鋒的時候,網上卻冒出了一些質疑雷鋒的聲音,質疑者揪住雷鋒一生拍了300多張照片、趕時髦愛打扮、買過皮夾克和手錶等問題不放,用盡網絡常用的嘲諷挖苦之語對雷鋒進行否定。

他的螺絲釘精神被解構成“奴性”,他的助人為樂被顛覆成“作秀”,他時常被拿出來做榜樣宣傳的行為被戲稱為“一塊磚任黨搬”。

這個現象讓人有些哭笑不得,於是雷鋒精神便顯得不那麼嚴肅。當一切都可以“娛樂至死”的時候,所有不夠嚴肅的事都可以拿來消遣戲謔--不少人沉溺于消解權威,甚至在這種沉溺中來獲得內心所謂挑戰規則、挑戰權威、挑戰偶像的某種心理滿足。

可這種挑戰後的所謂滿足能帶來什麼呢?恐怕就只是也只能是滿足而已。追求個體的滿足本無可厚非,但其根源卻是對雷鋒以及他所代表的時代精神的質疑,令人齒冷。

討論這些質疑,我們首先的搞清楚一個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很多人常常喜歡拿今天的標準去衡量昨日的往事,在這樣的標準尺度上,我們所能獲得的恐怕只有一個答案--一切都不復存在,不再合理。

也就是在這些質疑聲中,雷鋒從一個高大全的形象漸漸被解構成一個普通人,質疑聲越多,我們看到的真實雷鋒也越多。被解構的雷鋒有著他那個年齡段裏年輕人都具備的素質:他很上進也很好面子、他樂於助人也享受生活,他艱苦樸素也如普通年輕人般愛美。

當下這個時代之所以學雷鋒,最基本的點還是他所代表的雷鋒精神,這種精神,是經過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沉澱而來的:愛美、有愛情、有理想、有信仰。雷鋒不是神,但雷鋒精神卻是一個美好的存在,質疑可以,但以偏概全就不那麼善意了。

然後我們談談雷鋒精神,雷鋒精神的核心是“愛崗敬業”和“樂於助人”,相信那些本著打倒一切的人在面對這兩個價值觀的時候都會承認這本事也是他的追求,那麼為何非要選擇一味的去質疑,而不是試著拋棄成見來踐行這些優良的品質呢?

對待工作一絲不茍,“螺絲釘精神”一直是人們工作中的追求,他對待同志如春日般溫暖,這麼多年想到雷鋒,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樂於助人”。在這個形象中的雷鋒代表著中國最為傳統樸素的道德觀、價值觀--助人為樂、敬業愛崗這兩點足以成為中國文化中的“固有價值”。而如今,我們不僅沒有守護好自己民族的固有價值,反而樂衷於互聯網上對美德的消遣與顛覆,這實在令人感到痛心。

從“彭宇案”到“小悅悅事件”,我們看到社會的道德觀在漸漸衰退,飽經挫傷的良知造成了諸多的不幸與哀慟--作為一個普通人尚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奉獻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點力量,而如今我們這些已經走進新時代的人們卻時常做出冷漠的選擇。這不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炎黃子孫應該接受的現狀,相信大多數人都渴望改變這種道德衰退的窘境,這恐怕也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重提雷鋒精神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國的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社會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諸多思潮的涌動、物質的誘惑、功利的心態,弘揚雷鋒精神是在構建文明社會、重塑道德規範。學習雷鋒其實也沒有多難,只是希望老人摔倒了有人扶一下、小孩倒在街上有人趕緊抱去醫院、社會上不要有那麼的欺騙、做人還是做事都腳踏實地的去做,能做到這些,在筆者看來,遠比去質疑一切、懷疑一切甚至打倒一切更有現實的意義。

原因很簡單,説改變不了什麼,做才能改變。這個社會所有的一切進步和改變來自於你我個體的自覺、自願的行為,而不是指責別人的不作為。

請記住: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如此,對於一個國家還是如此--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你自己、對國家、對民族乃至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是一件好事。

專題:弘揚雷鋒精神

專題:向雷鋒學習

專題:學習雷鋒好榜樣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