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芷若:博導的“逆反”可以理解但嫌消極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9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解決大學行政化的聲音一直十分響亮。大學和社會的改革,也需要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用有建設性的聲音和行動推動它進步。

       南開大學長江學者李衛東教授,因為對學校要求博士生必鬚髮表論文才能畢業的制度不滿,扣留著與學生合作的論文,不予發表。此舉導致其門下多名博士生拖延良久不能畢業,以至於影響學術前途。

       高校將畢業與論文挂鉤的規定,一直都有聲音表示不滿,李教授並非第一個。但是,老師覺得制度不合理,大可以停招博士生,像著名畫家陳丹青,因為不滿相關的招生、培養制度,毅然從清華大學辭職;中科大原校長朱清時院士,乾脆就自己組建一所明言“不頒發文憑”的大學。既然招了博士生,又用學生的前途作為“武器”來“抗爭”,就顯得不那麼厚道了。至少,從抗爭方式上講,陳丹青的做法比起李教授的行為,顯得更為積極和主動。

       當然,我們不能苛責李教授太多,因為事件的源頭,正是受人詬病的博士培養制度。發達國家大學採用的極具權威性的“同行評議制度”,在我國卻必須讓位於論文數量、發表級別。何止是博士,在大學擴招的今天,大量碩士、博士、中青年教師,為了畢業、評職稱,必鬚髮表相當數量和級別的論文。這也就造成我國論文數量全球第一,論文引用率等質量指標卻排在一百名之外的尷尬局面。錢鐘書先生説:“大抵學問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熱熱鬧鬧的論文數量,凸顯出中國學界缺乏“素心人”的事實。

       以量化的論文來衡量學生乃至衡量教師的水準,亦是中國大學行政化弊端的體現。行政部門掌握著分配學術資金等重要資源的權力,需要對學術水準進行評估。這是世界通行的慣例。但是,我國的不少行政部門既缺乏對學術的尊崇之心、衡量學生和教師的能力,又不能信任同行評議等學界標準,於是採取量化的手段來進行評判。學術領域的行政體系能量無邊而又自成一體,學者無力抗衡、無從置喙。

       學術界不能進行自我評判,需要服從於行政部門的命令和要求,這離陳寅恪先生所言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去太遠。不獨立自由的學術,缺乏進行自身優勝劣汰的能力。學術無尊嚴則學者無尊嚴。眾所週知,大學既是教書育人、傳承人文精神的地方,也是社會創新思想、創造性發明發現的源頭。可以説,大學的弊病,既是社會時代弊病的體現,也加劇了社會和時代的問題。這也是社會大眾關心大學問題的根源所在。

       想要學術獨立,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學術共同體能夠依照學術規範、科學規律來做好研究,評議同行的成果,頒發相應的學位和榮譽;行政部門則做好輔助性的工作和服務。這是最合理、最自然的狀況,卻成了當今大學的奢侈理想。

       從大眾媒體到普通大學教師再到院士,解決大學行政化的聲音一直十分響亮。但是,多年來沉積的惰性,行政力量的強勢,加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使得大學改革舉步維艱,也令每一位敢於站出來發出不同聲音的學者都顯得十分珍貴。不過,我們更推崇陳丹青的膽識和朱清時的積極進取,不敢茍同李衛東教授的消極做法。

       大學和社會的改革,也需要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用有建設性的聲音和行動推動它進步。

熱詞:

  • 大學行政化
  • 博導
  • 博士生
  • 李衛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