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長軍:請別再往孩子身上貼地域標簽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北京市教委發佈“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非北京市戶籍學生需要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持本人在京暫住證、居住證明、務工就業證明、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簿等證明、證件,經居住地有關部門審核確認後,到居住地所在區縣教委確定的學校聯絡就讀。(5月8日《新京報》)

  向非京籍學生要“五證”,必要性並不大。一方面,外地人到北京打工,除非有關部門故意不給辦,暫住證、居住證、就業證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讓務工人員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出具相關證明,應該難不倒幾個人,畢竟這只是給某些鄉鎮幹部提供一條尋租之道罷了。但我想問的是,要求打工子弟入學帶“五證”,有什麼法律依據嗎?

  作為一個農村教師,我很為出身鄉村的孩子們感到委屈。城市不肯為他們提供合格的學校,戶籍所在地又不願意或無力加大農村教育投入,這才使那麼多外出務工家長比別人多付出那麼多的金錢和精力,卻仍然無法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正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孩子身上才被貼了那麼多標簽,尤其是“北京的”“河南的”“安徽的”“四川的”之類的地域標簽。

  有首歌唱得很動聽,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可落到現實,孩子們被地域標簽分成了不同的人群,這樣有利於社會和諧嗎?北京市民的子女長大後,也不一定只為北京工作,他們也可能會去國外;河南孩子的未來,也不一定只能待在老家,誰又能為他們畫地為牢?無論他們是哪個地方的孩子,未來也都將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他們不應該再像他們父母這樣,背負著沉重的標簽。

  為什麼我們至今不能全社會形成共識,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看作國家頭等大事?在現實中,口頭強調不少,但實際做得很不到位,很多地方都沒有把孩子們一視同仁地看作國家的孩子,這不免讓人遺憾。

  即使出生在偏僻鄉村的孩子,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應擁有花朵一般美好的未來。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再也看不到孩子身上那些隱形卻又清晰可見的標簽,我們的孩子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平等的教育服務,沒有學校向他們伸手要什麼“五證”?

熱詞:

  • 孩子
  • 五證
  • 北京市教委
  • 新京報
  • 學校
  • 義務教育
  • 鄉鎮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