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若塵:別讓高職學校“育人”成為空話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3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針對職校生擇業“這山望著那山高”的現象,來自職校一線的教師認為,學生就業擇業時,一定要謹記頻繁跳槽乃就業和職場的大忌,擇業就業貴在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紮實專注。(中國青年報4月16日)

  其實,職校生頻繁跳槽是媒體報道的老話題。單純依靠媒體發聲、用心良苦地説教,對阻擋職校生頻繁跳槽,收效也許甚微。從另外的方面講,也暴露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在“育人”上的一大缺憾。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職與高專教育處處長范唯就撰文認為,學生的職業態度和人生態度是用人部門最關注的。只有把目光關注到人的身上,凝聚到人的身上,並且去思考人、重視人、服務人,高職教育的發展才能真正回歸教育的本質,才能夠找到辦學的根本。

  此番言論再一次把我們的視線牽引到職業教育的根本職責上來——高等職業學校不能忘記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這是學校區別於研究機構、企業、培訓機構的根本原因,如果學校不育人,那它一定不是真正的學校。

  不得不承認,“教書育人”在當前可以説是一個口號,從小學到大學,都會把它作為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指導原則。然而,説到底,教育是一項複雜的活動,育人本身可以説是一項藝術,同時,也會夾雜著一些具體的操作技術。

  筆者以為,我們在討論“教書育人”這個概念時,好像都預設了一個前提,似乎每個教育者的內心都有一個“育人”所達成的共同目標,這像是一種共識。不言而喻,“育人”往往涉及的是道德層面,訴諸道德教化。事實上,“育人”這個概念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較空泛,涉及每一個教育者,其對“育人”的理解各不相同,未必能夠達成一個共識;每個人對自己能夠承擔的“育人”的責任,也未必有一個清晰的界限,甚至所採取的育人方法也豐富多樣。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育人”?具體包括哪些方面?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不同崗位與職責的人員能承擔什麼樣的“育人”工作?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中心首席項目主任黃德輝認為“育人”就是“協助學生裝備人生”,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四個方面:為腦、為手、為肩、為心裝備。為腦、為手對應的是知識和技能,為心指的是健康的心態。其中,為肩裝備是指勇於承擔並願積極為領導分憂,他以近年來用人單位普遍不滿意畢業生的責任心及工作態度,來反證“為肩裝備”是目前內地院校在育人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其實,界定了“育人”的概念也就厘清了“育人”的方向和目標。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達成“育人”的目標?當前,大多數職業院校從事教育活動、和學生直接接觸的教育者的身份是多樣的,職業院校的制度設計與普通高等院校類似,包括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導師、專業課教師以及行政教師等,不同類別的教師各司其職。因此,每個人分別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將“育人”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活動中?

  然而,現實中,“教書育人”往往都會成為一句空話,無法真正地落實,原因是複雜的。專業課教師通常認為已有輔導員等負責道德教育,在授課中更注重“知識”的灌輸,把“育人”這個目標從自身的學術責任中剝離,甚至忽略自身在道德上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進而忽視了應該承擔起育人的職責。

  再者,職業院校的管理者也未必能對教師所承擔的育人職責作出一個確切的、明了的規定,往往只是在會議上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這就導致教師“育人”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清晰的思路。同時,管理部門也缺乏對教師的專門培訓,相較于教書傳授知識來説,“育人”是個無形的概念,緊靠教師個人的領悟與參透。

  當前,“教書育人”是教師從業的理想目標。如果説“教書”都有教學大綱作為一個根本性指導的話,“育人”是不是也需要一個具體的方向和實現的步驟呢?畢竟,目標的實現總要依靠具體的措施與方法,否則,“育人”總會在我們的討論中陷於空泛的境地。

熱詞:

  • 育人
  • 高職教育
  • 專業課教師
  •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 班級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