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左小樓:“農二代”失的不是“足”,是機會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2日 11: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0歲的小關,外表俊俏、身高一米八幾。他從事一項或許為一般人所不齒的特殊職業,他們把自己叫做“仔”或者“鴨”。小關告訴記者:“有時嫌客人長得醜,就讓她加價。”輟學,進城,以自己的方式在城市裏掙扎生存,打上“農二代”標簽,小關感覺自己似乎從來沒有選擇過怎麼生活,生活把一切都安排好了。(3月31日《南方農村報》)

  筆者注意到小關與記者的相識是在公交車上,當時他毫不諱言自己的“職業”,而且,經過了兩個月的接觸,他還是很坦然地接受了對方的採訪要求,加之文中所述小關和“同事”們的交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年輕人“恥感”的淡漠、信仰的迷失,未來對他們而言不是憧憬的,而是被動接受的,他們已經喪失了奮鬥的勇氣與向上的信心,毫不誇張地説,這也是當今為數不少青年人身上的通病,造成這一情形的原因同當今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單就小關來説,他身上的“農二代”標簽則極為刺眼。幼年失管、打架輟學、好逸惡勞、不思進取,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小關是壞孩子、沒出息的典型,他的“失足”是其咎由自取。筆者認為,小關的失足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透過小關的經歷,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農二代”艱難成長、負重前行的身影。

  筆者本身便是農二代,所以很能想象小關的成長背景,十年前的小關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全靠母親打理,又要操持農活兒,再則子女眾多,身為典型留守兒童的小關,未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顯而易見的,這也造成了他早早輟學進城打工。要知道,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在5800萬人左右,這些孩子或者不在父母身邊,跟隨祖父母、外祖父母長大,或者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過著類似單親家庭的日子,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説,無疑是一種痛苦的考驗。我們必須承認,這些留守兒童首先就喪失了在最完美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機會。

  而退一步説,如果小關有志向學,又會是什麼情形呢?調查表明,當今著名高校的農村學生比列遠低於改革開放之初,這種局面明顯不利於社會階層合理流動,極易造成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社會結構僵化;始於上世紀末的擴招固然給農村孩子提供了更多上大學的機會,可是優質教育資源並沒有隨著的大規模擴招的開始而增加,相反,和招生規模擴大相伴的是整體教學質量的下滑,繼而便是大學文憑含金量的縮水。與此同時,上大學的成本卻在不斷攀升,其結果就是很多農村家庭勒緊褲腰帶供孩子讀大學,到頭來大學畢業的農二代捧著嚴重貶了值的畢業證書欲哭無淚,這就像買到了質次價高的産品。

  再者,即便農二代拿到了著名高校的金文憑,是不是他們的面前就是金光大道了?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有人説現在是“拼爹”的時代,這話雖不免誇張,但也不能説沒有社會現實作為註釋,農二代在和“官二代”、“富二代”的競爭中全無優勢可言,缺乏平等的上升機會。而即便有了較穩定的工作,相對“城二代”,農二代有著更多的難處,家鄉父母已漸年邁,但農村的社保體系還不健全,傾盡家財培養出的大學生豈有不思謀著孝養雙親的道理?而就算有實力買房買車,他們卻難以突破城鄉間的戶籍壁壘,雖然一切都似乎有著改變的希望,可對農二代來説,他們面臨的困窘卻是無時無處不在的。

  那麼怎樣解決現在的農二代們面臨的困境呢?如何讓稍後成長起來的農二代生活得幸福並有尊嚴?政府與社會各界並非無能為力,首先要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盡可能創造機會讓他們和在城市務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就需要相關方面提供更多的廉租房,並在隨遷子女入學問題上做出有誠意的改進,對於那些確實不能同父母共同生活的留守兒童,社會組織,尤其是心理諮詢機構應該及時介入,不僅要對這些孩子進行心理幫助,同時也要對老師和孩子們的臨時監護人輔以教育指導。另外,志願服務雖好,但很難常態化,最好是以政府購買相關服務的方式實現。

  而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們有必要對農村教育投入採取傾斜政策,加強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配置,優惠教師結構,通過有效的物質刺激等途徑使更多優秀教師流向農村。名校應在相應政策指導下適當增加在農村地區的招生規模,那些沒能考上大學的農村青少年有權接受更為廉價的職業教育;在就業方面,亟需破除公務員招考、國有壟斷企業招聘等各方面的就業不公,杜絕蘿蔔招聘、關係戶、走後門等情況的發生,讓農二代有機會和同齡人公平競爭;另外,在社會保障方面,應儘快完善農村社保體系,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分擔農二代的後顧之憂。最為重要的還是儘快改革城鄉二元戶籍體制,給農二代市民待遇,即便在如京、滬、穗這樣的特大城市暫時不能完全拆除戶籍的藩籬,也應在事關底線公平的領域,讓農二代平等分享改革的成果。

  中國農村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輸出了億萬廉價勞動力,貢獻了大量便宜的土地資源,可以説沒有農村的付出,就沒有如今傲然崛起的中國經濟,新農村建設的纍纍碩果並不能完全反映當今農村的真實面貌,如今理應在政策設計層面給農村和“農二代”更多實惠,把“農二代”失去的機會以另一種方式還給他們,至少不要讓“農三代”輸在起跑線上,為有志回鄉創業的“農二代”創造條件、加油打氣,讓願意留在城市的“農二代”安居樂業,只有這樣,像小關這樣個案,其身上的“農二代”標簽才不會格外刺眼。

熱詞:

  • 農二代
  • 留守兒童
  • 整體教學
  • 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