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日華報:2012“兩會”傳遞嶄新“中國氣質”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3月14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主持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網3月14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4日發文説,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國兩會上的一些新聞點及其背後的蘊意,更加耐人尋味,也給世界留下更深刻的“中國氣質”:歷經國際風雲變幻,中國的自信、淡定、睿智和底氣,已經大大超越過去。走好自己的路,辦好中國的事,步履更加穩健,心態更加成熟。

  文章摘編如下:

  這些日子世界媒體緊盯著中國兩會,通過這個窗口觀察、觸摸中國政經的走向。在全球經濟危機、西方發達國家屢遭波折的背景下,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特色,已經成為世界性話題和探尋目標。

  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國兩會上的一些新聞點及其背後的蘊意,更加耐人尋味,也給世界留下更深刻的“中國氣質”。

  一是中國政府調低經濟增長目標。自2005年開始,中國GDP目標連續七年被確定為8%,而今年則為7.5%。雖然有分析説全球疲軟拖累了中國,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沒有後退的理由。這些年來,“保八”(8%)是中國的關鍵詞,也被視為經濟分水嶺,增速低於8%,似乎就意味著經濟走進下行坡道。同時,“保八”還被賦予某種維穩的含義,保持8%增長帶動相應的投入和就業,可以維繫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如今,中國政府主動減速,其實是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中國將由追求經濟增速變為經濟結構轉型,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已有了更科學的“穩定器”。硬指標的改變,展現了中國對經濟發展足夠的自信和淡定。

  二是教育經費首次達GDP比例的4%。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敲定4%的目標,但一直未能實現,每年兩會意見紛紛。此次兌現承諾,説明中國政府順從民意,重視教育,財政盈餘,本屆政府任期最後一年依然有所作為,是一種堅韌、守信,也是底氣的體現。

  三是軍費透明,公開談論。中國國防經費一度比較含糊,外界猜疑不少。此次兩會面對外國記者追問,人大發言人李肇星毫不掩飾,抖露家底。中國國防經費合理適度增長無可厚非,其所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僅為1.28%,明顯低於美英等國。比軍費數字更重要的是,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有限的軍事力量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這份坦然、自信,既回擊了“中國威脅論”,也顯示了大國氣魄。

  四是人大代表城鄉“同票同權”。此次會議決定下一屆全國人大將降低黨政領導幹部的代表比例,並將首次實現城市和農村選民一比一的投票權。民主制度安排上的這一重要進步,被看作是對中國政治體制核心部位的一次“微創手術”,意味著今後基層民眾的意見將對國家和社會治理産生更大的影響。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並未“停滯”,而是中國將沿著自己的路徑謹慎而有序地推進,既不會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會唱高調,顯示出足夠的穩健智慧,底氣十足。

  五是刑法修訂首寫人權。此次修改刑事訴訟法,首次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突出保障基本人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出乎外界意料,但細細探究,尊重人權並非“文字秀”,而是在刑法多項具體規定中切實貫徹。法律的修訂完善,不僅貼近中國社會現實,也符合人類文明準則。這使人們看到中國在人權領域實實在在的進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並自信可以做得“更好”。

  六是雷鋒精神。雷鋒與兩會並無關聯,但這個名字卻在會場內頻頻叫響。呼喚雷鋒精神回歸,意欲重拾善念美德,締結新時代公民的價值觀,構建真正的“中國精神”。這也表明不管世界意識潮流、價值標準怎樣,中國依然依據自己的國情、道德風尚,追求和建立自己特色的主流核心價值觀,武裝國民。

  不管外界對中國兩會的這些政經細節和訊息如何解讀,答案的核心信息,即最新的“中國氣質”都會一樣:歷經國際風雲變幻,中國的自信、淡定、睿智和底氣,已經大大超越過去。走好自己的路,辦好中國的事,步履更加穩健,心態更加成熟。(吳琛)

熱詞:

  • 兩會
  • 中國GDP
  • 中國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