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戶籍新政,“開門”還是“拆門”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6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戶籍制度改革有了突破性進展。國辦最近對外公佈《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這份通知實際是國辦于2011年2月26日印發,時隔一年與公眾見面,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後,戶籍遷移實行分類政策,即縣級市、地級市、直轄市落戶條件不同,落戶難易程度不同。縣級市落戶比較容易,而直轄市的落戶須“合理控制”。(2月24日《京華時報》)

  呼之不出的戶改終於有了一些漸進的眉目,戶籍新政在爭議與非議中姍姍而來。如何解讀這份“積極穩妥”的戶改新政,可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倒是有兩個細節,在嚴肅的解讀之外,有益於我們對新政的把握:一是這份標注“2011年2月26日印發”的通知,幾乎是遲到一年之後才與公眾見面;二是就在這份通知面世的當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評論,暢論改革,“寧要微詞、不要危機”。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注腳,卻鮮活再現了戶改的背景:積弊重重,不改則危;利益紛紜,改則動心。

  戶籍改革是個眾望所歸又千頭萬緒的工作。這是一個平權、賦權,盤活社會資源、重整結構要素的過程,其間的核心,是城鄉落差,改革的主旨,就是要在“城門”在做文章。理想化的辦法,是拆除門檻、廢棄“城門”,但問題是,眼下而言,讓擠破腦袋的“北京戶口”與邊遠山區的農村戶口“等價”起來,既不現實,也不理性。一是諸多城市未必有容納“窮親戚”的心;二是客觀上也沒有拿出公共資源招待“進城者”的力。穩妥的辦法,就是一步步打開“城門”。正如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人口學系主任段成榮所言,在近十幾年的戶籍改革文件中,對於農民落戶都是強調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放開,尤其是強調小城鎮——這次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體系之中,放開了那麼多設區的市,政策設計確實往高處進了一步,還是值得肯定的。

  因為有“積極穩妥”的前提,新政難免會體現“留有餘地”的特徵:一者,這次戶籍改革,特別強調“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與戶籍脫鉤,這也進了諸多新聞的標題或導語,但冷靜下來看看,這三者與戶籍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弱,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的話語權、人口紅利後的用工荒……已經率先掙脫了與戶籍的親密關係,倒是綁架在戶籍之上的住房、醫保、高考等諸多核心層面,是亟待紓解的頑疾,遺憾的是,一個“等等”,估計也令地方部門在執行的時候有了自由裁量的機會;二者,城市承載能力再次成為“拆門”或者“多打開一點空間”的藉口,具體化來看,與每年兩會期間都會嘯叫的“限外”之聲互為共鳴,但是,我國香港或日本東京的經驗告訴我們,城市化的極限是個悖論的命題,人多或者人少,只要遵循了市場邏輯,斷不至於鬧成災難,世界上大城市人口仍在擴張,為什麼我們不能?——倒是沒有任何數據可以考量的“荷載能力”,常常淪為“關門”的不二理由。

  面對戶改,我們經歷了1978年之前的嚴格控制期,也嘗試過1984年之後的“開門迎客”,直至2001年,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戶籍制度的每一次轉身,與經濟社會的轉型相輔相成。戶改,不只是兌現公平憲法權益的政治大戲,更是適應社會存在的經濟新聲。先賦差異下的戶籍區隔,已經滋生出“同命不同價”等諸多無解癥結,如何打開“城門”悅納每個公民——這不是討價還價的願景,而是必達必至的方向。

熱詞:

  • 城門
  • 戶籍改革
  • 新政
  • 人口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