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韓樹傑:中國不必過多參與“拯救歐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6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月2日-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式訪華,歐債危機問題無疑成為主要議題之一。筆者認為,對於歐債危機,中國不應該、也無必要過多參與“拯救歐洲”,而應把握其中的發展契機,堅持謹慎互利的原則有限參與。

  歐債危機産生的根源在於歐洲自身,解決的根本出路也在歐洲自身。相對於統一的貨幣政策,歐元區財政政策不統一、歐洲央行缺乏最終貸款人角色是歐債危機産生和擴散的主要原因。更深層次來看,歐債危機是由歐洲經濟一體化與政治一體化進程嚴重不匹配造成的。因此,只有歐元區自身採取及時有效的恰當措施,加強自身金融、財政及政治改革,實現自身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深入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説,世界其他國家所能發揮的作用,一方面是要給予一定的支持與協助;另一方面,形成對歐元區有利的、信任的國際環境更為重要。

  事實上,歐元區完全有能力解決此次危機,目前也已初見成效。歐債危機是主權債務危機,本質是信用危機,雖然對歐洲經濟造成一定衝擊,但並非貨幣(歐元)危機,更非經濟危機。儘管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德國經濟去年仍實現3%的增長,其他主要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希臘等負增長國家的GDP在歐元區佔比較小;歐洲央行也還沒有開動印鈔機來解決問題,歐元仍然堅挺;歐洲仍然是全球高收入、高福利社會的典範。去年年底,歐盟峰會上26個成員國締結“財政契約”,加強了各國財政紀律,增強了危機救助工具,並決定提前一年啟動歐洲穩定機制(ESM),迅速推進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杠桿化,這一系列決議形成了解決歐債問題的重大利好。

  因此,貫穿去年一年的所謂歐債危機的“惡化”,並非歐元區沒有解決思路和解決實力,而是需要經過博弈找到利益平衡和妥協的解決辦法。解決手段的運用歸根結底在於事態發展的嚴重程度,並倒逼歐洲各國尋找大家一致接受的辦法。如同美國國債違約危機中的政治博弈一樣,這種一致性優勢只有在最危險的時候才能達成,但終究會達成,否則結局對博弈各方都是損害。對歐元區來説,崩潰或者倒退是各國所不能接受的,而歐債危機所推動的博弈過程也是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重大契機。

  在這種情況下,歐元區在經濟和技術層面不需要任何人拯救,甚至最需要的也不是錢,而是對歐洲有信心的國際市場環境。作為一場自我實現的信心危機,有信心就有信用系統的良性循環,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失去信心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債務問題越來越糟,進而導致銀行業危機,造成經濟下滑。而要贏得市場的信心,就需要展現強有力的解決思路和發展前景。在某種程度上,默克爾訪華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釋歐債問題的最新進展並贏得中國和國際信心。

  當然,歐債問題與中國利益密切相關。對中國而言,歐債危機既是一次重大衝擊,更是一次重大機遇。從衝擊的角度講,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歐債危機惡化會直接影響中國出口,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發展。隨著我國日益重視啟動內需,對歐出口市場波動的影響會逐漸減小。從機遇的角度講,謹慎參與解決歐債危機,可進一步增強我國政治經濟話語權,有利於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突破。

  筆者認為,堅持謹慎互利的原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參與歐債危機解決。一是謹慎參與債券投資。可考慮注資IMF的方式以降低資金風險,提高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向的話語權。也可考慮直接參與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和歐洲穩定機制(ESM)進行投資,當然這具有一定風險,需要對方提供有針對性地投資産品和擔保機制;二是積極拓展實業投資。推動歐洲各國消除對中企在歐投資限制,鼓勵我國企業參與歐洲實體經濟投資,購買戰略性資産,重點強化高科技領域和新興産業合作,拓展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空間;三是大力推進中歐貿易。中歐是彼此極為重要的貿易夥伴,要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進一步開放彼此市場,深化貿易合作,推動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解除對華高新技術出口和武器禁運等方面的限制。

  總之,歐洲完全有能力解決自身的問題。對中國來説,做好自己的事情,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中國應堅持互利互惠原則謹慎參與歐債危機的解決,把握好方向和力度,避免無效投入,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中國自身發展。

熱詞:

  • 杠桿化
  • 歐洲央行
  • 歐洲經濟
  • 歐元區
  • 中國出口
  • 拯救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