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一舟:從“躋身中上等”裏讀懂中國陣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2日,中國社科院發佈《中國産業競爭力報告》。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其仔稱,按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且中國産業競爭力居全球首位。(12月13日《新京報》)

  根據世界銀行2011年對於國家分類的標準,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400美元,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這一點,並非社科院虛構誇大所得。只是需要厘清的是:人均GDP收入與人均收入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包括企業所得和國家所得,而後者則單純是國民個人所得。換言之,“躋身中上等”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幾乎如出一轍,概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並不真正意味著國民收入已經居於“中上等”。這便是“中國躋身中上等”沒有引發國民榮耀感,卻偏偏誘發“被中上等”質疑潮的關鍵所在。

  當然,我們或者無法拒絕和阻擋中國在經濟數據上邁入世界“中上等”行列,但我們應該從“躋身中上等”裏讀懂現實中國的陣痛。

  儘管“國富民窮”這個字眼不討人喜歡,但在4400美元的人均GDP裏真正屬於老百姓錢袋子裏的並不多,這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GDP經濟總量,從1980年佔全球GDP比重的4%,一躍上升到2009年8%,並在2010年第三季度一舉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綜合實力第二大強國。但與此同時,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卻從1983年的56.5%,一路下滑到2005年的36.7%,20年下降近20個百分點。由於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幹得多,掙得少”成為一種令人酸澀無奈的時代寓言。正因為囊中羞澀腰包不鼓,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一直不高,而隨著物價上漲,民生壓力則水漲船高。

  還有收入分配失衡,貧富差距過大。適度的差異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但國內貧富差距早在1994年就已經突破警戒線,還有持續擴大的態勢。同時存在“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窮人通過“上流”致富的渠道狹窄,階層固化苗頭隱現,社會結構性危機凸顯。

  從這個意義上説,“躋身中上等”的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其實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社會風險。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家GDP總量再大、經濟增速再快,對民生都毫無意義。

  因此,胡錦濤2010年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時,發表致辭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所謂“包容性增長”,即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就是讓全體國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國家經濟增長的成果——這個目標實現了,我們完全可以驕傲地拍著胸脯走進“中上等收入國家”,而在此之前,推出一個大多數國民都不認同的“中上等收入國家”虛幻桂冠,只能會讓我們喪失對改革轉型陣痛的清醒認識。

熱詞:

  • 中上等
  • 中等收入
  • 産業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