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多數人沒感覺的“中上等收入”無意義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1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林榮耀

       中國社科院12日正式發佈《中國産業競爭力報告(2012) NO.2》,稱中國已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産業競爭力居全球榜首,但結構性問題非常突出。(12月12日中國新聞網)

       這是令人振奮和自豪的研究結果,同時也要“冷靜觀察”,不能被數字化的東西蒙蔽了雙眼。既然外匯儲備“擋都擋不住”,以致匯率時常被升值,那麼産業競爭力居首還是可信的。既然中國已經晉陞中上等收入國家,那也可以作為産業競爭力的證據。問題在於,高競爭力業已持續多年,怎麼還是民生問題很多呢?

       癥結就在於專家提到的“結構性問題”,譬如報告稱,中國紡織服裝産業最具競爭力,生産力高達美國的14倍。這樣的競爭力是基於勞動密集屬性,工資只能維持簡單人口再生産,用打油詩説,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錢到月底不夠花”,這樣的競爭力實與國際性“中上等收入”挨不上邊。還有大量污染性産業,既不積極治污,以致多地出現“癌症村”,也不願做出足夠補償,卻可以得到當地政府袒護,合理訴求被斥為“少數人”“不明真相”,甚至面臨被抓捕的風險,這樣的競爭力只能説是恥辱。

       結構性問題主要就是産品的技術含量,而且體現為特許使用和無形資産。從信息技術産品到汽車,從到醫療器械到西藥等,中國的原創性都相去甚遠。科技人員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科研投入達不到應有水平,科研投入有些偏離主題被貪腐,而行政化的陋習也干擾了科研積極性,凡此都從制度層面削弱了原創力,必須儘快徹底施以制度化矯正。

       依照世界銀行的國別收入分組標準,2010年中國就是“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其底限是人均GNI(國民總收入)3976美元,而當年中國達到426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9年人均GNI分別為2050、2490、3050、3650美元,2007-2010年增幅分別為21.5%、22.5%、19.7%,16.7%,可謂“鶴立雞群”,且與GDP增幅嚴重不符。這幾年正是人民幣價值回歸主力期,而2008年中至2010年中,兌美元匯率近乎一條水平線,這就很難解釋2009和2010兩年的超常增幅。固然DNI和GDP之間有一個差額,但是可以忽略不計。

       即使人均GNI當真中等偏上了,也還是一個平均數字。如果説“被平均”總是難免的,那麼反映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就要引起高度關注。儘管有某經濟學家“削足適履”,生造了一個基尼系數來熨平驚人的貧富差距,但是民眾的切身感受是越來越強烈了。對此做數字化粉飾並不足取,理應對症下藥,一是從結構著眼較大幅度地降低稅費負擔,如此則紡織等行業可以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改善從業者的待遇水平;二是重典以對的貪腐問題,優化和縮減行政機構,把寶貴的財政資金高效用於民生領域。

       體現真實“收入感”的重要指標是CPI,畢竟購買力才是硬道理,為此需要決策層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做到該管的切實管好,不該管的一律交給“看不見的手”。

熱詞:

  • 中國産業競爭力
  • 社科院
  • 勞動密集
  • C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