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2月12日,中國社科院發佈《中國産業競爭力報告(2012) NO.2》,該院的張其仔教授説,按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在2011年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張其仔教授的預估是靠譜的。按世界銀行標準,在2010年,中上等收入經濟體的標準是人均GNI(國民總收入)在3976-12275美元之間,中國很可能達得到的。
GNI是很專業的一個經濟詞,指一個國家一年內用於生産的各種生産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對於非專業人士,不妨就這樣理解,以同期GDP(國內生産總值)為基數,減去被外國人直接拿走的那一部分,然後,加上中國人直接從國外拿回來的一部分,結果就是GNI。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在數字上,中國的GNI與GDP區別並不大。
但從網絡留言上看得出來,網民根本不關心世界銀行的具體標準,卻本能地認為中國不能算是中上等收入國家。不能説網民們不講道理,而只能説,因為社會分配不合理,所以網民認為世行的具體標準對中國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在國人的實際感受中,加班加點工作為生活常態,還望房興嘆,還苦於醫療成本、教育成本等等,這些都是分配不公平、社會沒有與經濟同步發展的具體表現。
所以,揆諸現實國情,與其談那些大而化之的數據,實在不如具體談一談勞動者工資收入佔GDP比例,他們的具體工作時間、生活壓力,以及有病進不進正規醫院、每年出不出去旅遊度假,吃不吃肉,吃炒肉絲還是吃紅燒肉等等。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國民幸福指數,並在此前提下調整經濟措施,然後再回到種种經濟性數據上來,才能夠找到與民眾的共同語言,實現討論的實際意義。
事實上,不僅是世界銀行的這一具體標準,任何一種以生産性數據為核心的體系,被用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都必須是以社會分配合理為大前提的。否則,生産性數據都只能用來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而不能用來衡量社會發展程度,再好看的數據,國人也不“感冒”。
許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