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鋒:警惕公共服務失衡撐大“公平鴻溝”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本報評論員 徐鋒

  改革三十多年,國強民富相得益彰。但毋庸諱言,在國民福祉日增同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鴻溝也水漲船高。醫療保障呈現群體差異,城鄉文化消費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同處一城,一些家庭治不起病、看不起電視、上不起學……

  不能造福于最廣泛民生的經濟活動是“不經濟”的,是人類行為的異化。民生産品必須體現公共性、普惠性。換言之,公共服務消費權的公平,是確保民生福祉公平的“起點”。公共消費不公的害處顯而易見。人的發展能力(身體素質、勞動技能等)取決於消費,消費就是勞動力生産和再生産的過程——留學生與文盲對教育産品的消費就有天淵之別,競爭力也顯然懸殊。因此所謂起點不公,實際上部分是由消費不公造成。而作為“兜底性”的公共消費的不公,更與起點不公相疊加,加劇起點不公,從而導致人的發展能力呈現貧者愈低、富者愈高的“馬太效應”。

  例證舉目皆是。外來工小學屢遭取消,問題校車吞噬幼小生命,農民工在公共福利上與城市格格不入……且不談農村小學的“質”,其“量”也日漸萎縮——研究表明,在政績思維或“便於管理”考慮下,近十年來我國農村小學急劇萎縮,每天約有59所農村小學在消失。1990年,我國的村校比為1.07:1,基本上“村村有小學”;到2009年,村校比已擴大到2.56:1。其結果是農村學生上學距離變遠、寄宿低齡化。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義務教育表面上的“質量提升”背後,卻是農村學生極大的不便、上學的高成本,被迫輟學可能性增大。公共服務的差異化、歧視化,帶來更大的機會不公。

  公共財政的應有之義,就在於千方百計確保公共服務的公平有效供給。公共産品消費權的公平化,體現政府以“有形之手”對起點不公的校正,介入、嵌入到個體、家庭及群體發展的循環中,從而改變下一輪經濟循環的軌跡,以更公平的公共消費為起點,阻止起點不公的代際傳遞與遺傳,通過公平的義務教育權給寒門子弟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通過公平的健康保障權給礦工一個更有希望的明天……

  那麼,公共財政如何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務?

  一方面,向弱勢群體適度傾斜公共服務。目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法很流行,這對“富人享用更多公共品資源”的“不均等化”是一種回歸,但進一步想,“均等”就是“公平”嗎?恐怕未必,基於弱勢群體對公共品資源的“爭取權”相對更弱,按照“矯枉必須過正”常識,欲達公平,必須傾斜。而且,對弱勢群體而言,公共服務哪怕些許改善,其“邊際效用”也會很高,對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感效果亦更佳。廣東提出並著力改善“底線民生”,客觀上與這一邏輯是契合的。

  另一方面,誰才是效率最高的公共服務提供者?由政府提供最讓人放心,但往往也是低效的;由社會組織提供是大勢所趨,但“半官方”和“壟斷”的身份也往往導致公信力流失;由企業提供效率最高,但往往出現市場失靈的盲點。如何找到一個“黃金分割點”,仍需求索。但毋庸置疑,不管誰來提供,必須主要由公共財政埋單,這也是公共財政責無旁貸的義務。最近,廣東為社會組織鬆綁,讓其承接部分曾由政府包辦的公共服務;廣州鼓勵民間機構參與社區公共服務,蘿崗區“聯和一家”社區服務中心,在國內首次引進專業社工服務機構,政府出資購買專業服務,效果初顯,值得期待。

熱詞:

  • 公共財政
  • 起點
  • 公共服務均等化
  • 公共福利
  • 公共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