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萬喆:英國欲設“圍欄”護銀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來,西方對銀行業改革的探討持續升溫,政府已經厭倦了再為金融機構埋單。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就在敦促政府進行新一輪改革,設立“圍欄”,將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從高風險的投資銀行與批發銀行中分離出去,零售銀行將保持比國際慣例高得多的權益和損失備抵債券。委員會還要求增加受保護銀行所持資本的數額,用以緩衝虧損。此輪改革的目標是,政府不再扮演為避免經濟和金融體系遭受破壞而給眾多大銀行提供擔保支持的角色。

       此舉將大幅提高銀行業的融資成本,並可能導致英國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在國際金融界引發熱議。隨著銀行業的發展,銀行業務從傳統的儲蓄信貸擴展到證券投資等領域。銀行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一直是金融業長期討論的問題。在美國,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出臺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曾一度取締全能銀行業務。但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逐漸模糊,最終該法案被徹底廢棄,銀行業又回到混業經營時代。

       在過去幾年裏,歐美許多國家的金融部門和監管體制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些大型、綜合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機構顯現出來的巨大風險,撼動了世界金融甚至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英國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救助從未停止過,2008年僅為救助蘇格蘭皇家銀行就從國庫拿出460億英鎊。瑞士、愛爾蘭等國政府也都面臨過同樣的情況:由於銀行規模過於龐大,政府無法讓其倒閉,救助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此,有些美國議員提出預防下一場金融危機的解決辦法就是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避免商業銀行受到證券業高風險的影響。然而,徹底取消混業經營就是最佳途徑嗎?事實上,這也不可取,一家獨立於任何商業銀行的大型證券承銷商同樣能給金融系統帶來極大風險。

       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提出的“圍欄”改革方案巧妙週到,用隔離防護結構分離需要儲蓄和不需要儲蓄的銀行業務,是一項相對溫和又能對銀行起一定保護作用的政策建議。“圍欄”改革主張縮小銀行規模,降低銀行風險,但鋻於多元化有益於全功能銀行模式,改革並不要求零售銀行與批發銀行徹底分離,而是對植根于本地市場的銀行體系採用更高標準,對投資銀行則執行與其他國際同行業一樣的權益資本標準,讓銀行持有豐厚的紓困債券,以便在危機來臨時先由私有債權人承擔損失。這樣做既有利於加強監管,也保持了本國銀行的競爭力,可保護銀行客戶和納稅人免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並緩解“大不能倒”銀行的道德風險。

       在當今歐洲,全能銀行非常普遍,並且可能會一直存在下去。英國“圍欄”改革的真正價值在於,嘗試讓銀行的經營不再建立在國庫之上。目前,龐大的銀行體系使歐洲國家面臨“太大不能救,太大不能倒”的困境,又到了該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了。

熱詞:

  • 西方
  • 銀行
  • 英國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