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宰飛:“它山之石”該怎樣採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11: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內地溝油屢禁不絕,近來不少媒體、專家試圖從美國等發達國家尋找處理地溝油的經驗,以給國內提供“它山之石”。據媒體介紹,美國存在一套科學的餐館廢油再生機制,餐館定期將廢油免費交給有資質的回收公司,將其轉化成生物燃料。此外,美國還有嚴格的餐館安全評級制度。

       應該説,不管是廢油回收還是餐館評級,都有助於防止地溝油的出現,值得中國借鑒,但這些具體措施恐怕不是美國罕見地溝油的根本原因。以廢油免費回收為例,餐館若能出售廢油牟利,免費“捐贈”給回收公司的動機何在?即使強制統一回收,餐館在利益驅動下仍可偷賣部分廢油,因為準確統計每家餐館廢油量幾乎沒有可能。再説餐館衛生評定,中國並不缺少相關法規,而紐約的餐館安全評級才施行一年,在此之前,也未曾聽説地溝油氾濫。

       不過,説美國沒有地溝油,恐怕也過於絕對,起碼從歷史角度看不符合事實。1906年,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出版了一部揭露屠宰業黑幕的名著《屠場》,這是作者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場工作了7周之後,在“淚水和痛苦”中完成的一部紀實小説。一個世紀以後,當我們重讀《屠場》時,發現書中對美國地溝油的描寫竟如此觸目驚心——

       屠場污水排入附近一條河流,各種油脂、化學品攪和在一起,發生著奇怪的化學反應,整天汩汩地冒著氣泡,“一次,一個有頭腦的人劃著一艘平底船在河面上收集污穢,想提煉豬油。屠場主們受到了啟發,他們想自己收集,於是出面干涉”。這一章,被辛克萊命名為“從污水中提煉豬油”。

       《紐約時報》當時報道,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讀了《屠場》之後説,書中揭露的內幕讓他大為震驚。為了解真相,羅斯福派人混進食品公司,結果得知“《屠場》確是真的屠場”。

       辛克萊生活及《屠場》描寫的年代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鍍金時代”。在“鍍金時代”的前後60年中,美國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從19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末,工業産值激增了12倍;1894年,美國工業産值躍居世界首位。美國從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鍍金時代”也見證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混亂,金錢至上、拜金主義、不擇手段追求財富,成為當時價值取向的主流。市場上偽劣商品充斥,投機、欺詐氾濫。《屠場》中的美國“壞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製成調料……”在“鍍金時代”這一新舊交替的社會變革時期,地溝油的出現也是順理成章。100年後的美國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已越過工農業轉型階段,建成了有序、完善的市場體系,地溝油等低端欺詐伎倆已經成為歷史。客觀地説,美國較少出現食品安全醜聞並不完全是因為法律堵住了所有漏洞,而是因為超越了特定歷史階段。

       當我們拿美國作借鑒時,應重視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比較,不能只是簡單地平行比較。和美國的“鍍金時代”相似,我國正處在一個急劇轉型的歷史時期,工業化加速發展、農業人口轉移過程剛剛開始,這與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相重合,造成的經濟與社會秩序規則的巨大摩擦是必然的。這是我國出現地溝油的時代背景。應當如何治理?恐怕單一回收餐館廢油或者檢查餐館衛生等微觀操作還不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療法也解釋了毒粉絲、毒牛奶、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為何層出不窮。

       工業化過程中建立政府市場監管制度充滿複雜性與反復性,從亂到治非在旦夕之間。20世紀上半葉,自羅斯福總統以降,從理論到實踐,美國耗費了幾十年時間逐步完善這一體系,最終從完全自由無序的市場經濟走向政府監管、逐步有序的市場經濟。相比于現搬現學“美國模式”,認真研究美國走出“鍍金時代”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恐怕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有益的啟發。地溝油問題如此,其他很多問題也是這樣。

熱詞:

  • 瘦肉精
  • 毒牛奶
  • 食品安全
  • 地溝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