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環球時報社評:從中國文化深處壓低“房”的位置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17: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媒體披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目前人均住房“3至4套”,花60億元打造的城市新區由於入住率太低,被一些媒體稱為“鬼城”。這些報道和描述並未得到權威認證,但鄂爾多斯市房地産市場的泡沫越積越多已被多次報道,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全國房地産泡沫的縮影。


  在中國的很多二三線城市,都能看到開發不久、但景象蕭條的房地産項目。有的整條街近似無人居住,商鋪無人經營。開發這些項目造成的資源浪費是驚人的,它們正在帶給中國經濟的潛在傷害值得我們做嚴肅、認真的評估。


  中國房地産市場早已被普遍認為存在泡沫,而泡沫之所以沒有破,中國社會對房地産泡沫的特殊承受力起了重要作用。中國人對投資房産的興趣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國民,城裏人有錢就買房子,和農村居民有錢就蓋房子的偏好一脈相承。這種取向不僅同歐美國家相比很突出,即使在東亞也是很少見的。沒有別的更好投資渠道,以及這些年房市的不斷上漲在強化中國人的這一偏好。


  有人認為,中國人對房産的特殊迷戀只有通過一次全國性的、且非常猛烈的房産泡沫破滅才能得到徹底扭轉,然而如果我們縱容市場與這樣的房市災難不斷靠近,就是在拿國家的經濟命運及百姓的絕大部分財富開玩笑。


  我們要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採取堅決措施,讓全民對房産市場的風險建立清醒認識。正是由於中國人競相將自己的財産“房産化”,用房産進行投機也很普遍,一旦中國的房産市場破裂,它釋放的破壞性能量很可能比我們過去在其他國家看到的更加難以估量。


  地方政府要積極尋找替代“土地財政”的辦法,這不容易,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公眾要付出其他的稅收代價。然而,當前對舊城改造和新城區的建設,事實上成了抬升房産價格的現實運動,政府與高房産價格之間形成利益關係。長此下去,房地産泡沫中夾裹的非經濟因素只會越積越多。


  中國從大城市開始,擠壓房市泡沫的行動已經層層展開,最初的效果已經顯現。但中國人對房産的“全民偏好”並未受到觸動,持幣待購的大有人在,壓住房價再次上漲,將是中國各級政府的長期任務。


  目前的房市調控都是行政性的,逐步用市場調控取代它們,讓房産理性在不經過大破裂痛苦的情況下建立起來,最終從中國文化的最深處壓低“房”的位置,這需要一系列十分艱苦的努力,但這卻是維護中國經濟健康所必須的,也是中國資源並不寬裕給我們下的“死命令”。


  中國的家庭不僅不應有多套住房,甚至住房的面積也不應太大,讓中國人都這樣去想,並且這種想法和房産市場高度契合,這是多麼艱難的社會變革方向。之所以難,是因為房産涉及千家萬戶,它的利益牽動面幾乎廣及每一位中國人。而且利益的方向是散亂的,房價漲引發強烈社會不滿,但千萬不要以為,一旦房市破裂,引發的動蕩會比房價暴漲更小些。


  有人認為,只要房市不大亂,中國的城市就不會出現不可控的社會動蕩,這話或許有點極端,但不無道理。正因如此,鄂爾多斯市房産泡沫的極端現象值得中國全社會高度警覺。